孔子教你“默而识之”,提升自我修养
孔子教你“默而识之”,提升自我修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海量的知识和信息。然而,真正能够转化为智慧和能力的,往往是那些经过深度思考和内化的内容。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的“默而识之”,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默而识之”?
“默而识之”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重要论述。这句话的意思是,将所学知识默默铭记于心,通过不断积累与思考来深化理解。
- “默”:静默不语,强调内心的专注与沉潜。
- “识”(zhì):通“志”,意为记忆或领悟,指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
整句话表达了一种低调、专注的学习精神,即在沉默中观察、聆听并深刻领会,最终转化为内在的知识与智慧。
“默而识之”的现代价值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默而识之”提醒我们摒弃浮躁,以冷静的态度面对知识,注重深度理解和长期积累,而非浅尝辄止或盲目追求表面成果。这种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扎实的学术基础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深度学习胜于泛泛而读
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曾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巴菲特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默而识之”的实践者。他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但并非盲目追求阅读数量,而是注重深度理解和长期积累。
巴菲特的长期合作伙伴查理·芒格也提到:“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这种专注而深入的阅读方式,正是“默而识之”的现代体现。
主题阅读与深度思考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就是说在阅读的时候要先注重主题阅读,都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书中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深层意图,思考其背后的思想,逻辑和观点等。
同时也要注重提炼,将书中冗长的叙述,反复的论证简化成精炼的要点。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繁琐复杂冗长的知识系统化,简单化。
如何实践“默而识之”?
主题阅读: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深入阅读,而不是盲目追求阅读数量。通过对比不同作者的观点,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定期反思:养成定期反思的习惯,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经验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见解。
深度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思考知识背后的逻辑和原理,而不仅仅是表面的信息。
实践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理解。
案例:张无忌的“忘剑”之道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通过张无忌学习太极剑法的故事,生动诠释了“默而识之”的实践效果。
张三丰传授张无忌剑法时,故意放慢动作,让张无忌能够仔细观察和领悟。当张无忌表示已经忘记大部分招式时,张三丰反而表示满意。最终,在实战中,张无忌凭借对剑法精髓的理解,成功击败了手持倚天剑的方东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不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而是要深入理解其本质,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结语
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专注于深度学习和思考,是提升自我修养的关键。正如孔子所言:“默而识之”,让我们在沉默中积累力量,在反思中提升智慧,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