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地震紧急救援指南:预警信息获取与自救互救全攻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地震紧急救援指南:预警信息获取与自救互救全攻略

引用
央视网体育频道
10
来源
1.
https://news.cctv.com/2024/07/27/ARTIa8eDddxCcfuQEm0hiEdq240727.shtml
2.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884627
3.
http://kpzg.people.com.cn/n1/2024/0729/c404214-40287441.html
4.
https://www.sohu.com/a/847304929_121106875
5.
https://www.sohu.com/a/846558857_122112894
6.
https://news.sohu.com/a/846775417_121654133
7.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1/content_6996771.htm
8.
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677e655be4b08edd28f387cc.html
9.
https://www.fjdzj.gov.cn/ar/2021120814000025.htm
10.
https://www.inlandrc.org/zh-CN/2024/09/23/%E4%B8%BA%E4%BD%95%E8%A6%81%E7%94%B1%E4%BD%A0%E6%9D%A5%E4%B8%BA%E8%87%AA%E7%84%B6%E7%81%BE%E5%AE%B3%E5%81%9A%E5%A5%BD%E5%87%86%E5%A4%87/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造成95人遇难、130人受伤。地震发生后,国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解放军、武警部队、应急管理部等多部门紧急驰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此次地震再次提醒我们,掌握地震预警和应急避险知识,对于保护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01

地震预警系统:跑赢地震波的关键

地震预警系统是地震发生后,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提前数秒或几十秒发出的警报。2025年,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覆盖全国的地震预警网络在重点预警区实现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在全国形成分钟级烈度速报能力。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差。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最先到达地面,使地面发生上下震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震动,破坏性较强,两种波的传播速度不同,纵波每秒约6公里左右,横波每秒只有3.5公里左右,纵波总能跑赢横波。密集的地震监测网络捕捉到“纵波”的信号后,会快速测定出震级、烈度、震源深度等相关数据,并借助电磁波传播速度比地震波更快的特性,赶在横波到达前向各个终端发出预警信息。

地震预警虽然只有短短数秒,但地震避险减灾的每一秒都很宝贵。提前1秒,可以关闭电磁阀,提前2秒,可以让核电站紧急停堆,提前3秒,可以让很多化工厂处于安全状态。利用地震预警系统提供的数秒至数十秒预警时间,重大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可以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及时关闭燃气管线、关闭核反应堆、停止精密仪器操作等,以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普通人群的自救互救:关键时刻的生存法则

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是最重要的。在不同场景下,采取正确的避震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

家庭避震

  • 冷静判断: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
  • 就近躲避: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旁边就可以。
  • 选择合适避震空间: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 做好自我保护: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学校避震

  • 正在上课时:迅速躲在各自结实的课桌下;千万不要慌乱拥挤外逃,待地震过去后,在老师带领下有组织地疏散。
  • 在操场或室外:可原地不动,蹲下,注意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震时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乱跑、乱挤,待地震过去后,再按老师指挥行动。

户外避震

  • 在户外遇到地震时,应该就地选择开阔地,趴下或蹲下避震;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 要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砖瓦及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公共场所避震

  • 在群众集聚的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最忌慌乱,而应有组织地从多路口快速疏散。
  • 如果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 地震时,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和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离出去。
  • 正在上课的学生,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
  • 进行比赛的体育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混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体育场外疏散。

写字楼内避震

  • 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
  • 寻找安全空间躲避:蹲在暖气旁较安全,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困人员可采用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
  • 特别提醒:当躲在茶水间、卫生间这样的小开间时,尽量离炉具、煤气管道远些。若茶水间、卫生间处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断墙为薄板墙时,就不要把它选择为最佳避震场所。此外,不要钻进柜子里,因为人一旦钻进去后便立刻丧失机动性,视野受阻,四肢被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躺卧的姿势也不好,人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击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难机动变位。近水不近火。这是确保在都市震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则。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可敲击管道和暖气片。

残疾人的特殊需求:预警信息获取与避震指南

地震发生时,残疾人需要特别的关照和帮助。以下是一些针对不同残疾人的应急措施:

如何获取地震预警信息?

  • 听力残疾人:一般可通过关注电视字幕警示、彩色警示灯、特殊报警器(如声光报警器、震动装置等)及时获取政府发布的地震灾害信息。
  • 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可采用政府部门通知监护人或者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社会服务机构员工的方式,帮助他们及时获取政府发布的地震灾害信息。

如何进行受灾信息的传递?

  • 一般可直接呼救、吹口哨或借助敲击硬物发出声响;手机拨打 110、120、119 求救电话;言语残疾人可以通过按响警铃,听力残疾人可以通过彩色警示灯、特殊报警器(如震动装置)、平安钟等传递受灾信息。
  • 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应急能力不足,无法有效采取应急措施,也无法顺利表达求助需求。他们面对地震时主要依靠其家属等照顾者帮助,受灾信息的传递更多依赖于监护人或者社区工作人员,所以其监护人员更应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掌握地震灾害的防护和应急处理的知识与技巧,强化风险危机意识和防灾应急能力。

地震时如何进行避震?

地震来袭的瞬间,首要的是保持冷静,在此基础上的以下行动(伏地—遮挡—抓牢)可以有效降低受伤概率:

  • 伏地:为防止跌倒,请双手和双膝伏地,必要时仍可移动(如果无法伏地,应当抱住身体,护住自己的头部和颈部。如果坐在轮椅上,应当刹车并护住自己的头部)。
  • 遮挡:用双手和双臂护住头部和颈部,如有可能,应当躲在稳固的墙壁附近、餐桌或书桌下面。
  • 抓牢:牢牢抓住遮蔽物,直到地震停止。

具体来说:

  • 在躺椅上或床上:俯卧,用手臂或枕头盖住头部和颈部,直到摇晃停止。
  • 使用拐杖:俯卧、掩护并坚持住,或坐在椅子或床上,用双手捂住头部和颈部,将手杖放在附近。
  • 使用轮椅或助行器:锁定轮椅的轮子,小心地尽可能降低身体姿态。

地震后的救援和防护

  • 必要时要立即疏散:地震主震持续的时间很短,但余震很快接踵而至,可能非常强烈并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在主震后,应带上基本用品镇定地走出建筑物,去预先确定的开放安全的空间。如果因肢体残疾或其他原因不可移动,可以以预定的方式联系支持网络成员,以便立即获得帮助。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使用电梯;不要触摸街上掉落的电线;只听取有关机构的通知,不要相信谣言;远离电线杆和围墙,向开阔区域躲避;务必步行避难,勿使用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只带必要的应急物品;如果有残疾人证,需要特殊救助服务,请立即出示;如果被困或受重伤,请使用口哨或其他方式向其他人或救援队寻求帮助。
  • 自救:不幸被困时,首先要稳定生存空间、保存体力、克服恐惧。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要保持呼吸畅通;保持存身空间;保持体力;维持生命;发出求救信号。言语残疾人可以采用吹哨子,猛击面盆、饭盒、茶缸以及身边可发出声响的坚硬物品等式,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可以用手电筒、镜子反射光等方法,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每分钟闪6次,然后停顿1分钟,不断重复。
  • 针对不同残疾人的建议:
  • 视力残疾人可采取阶段性呼叫等方式传递信息,以及时获得救援;如闻到浓烟或刺鼻气味,应当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免吸入有害气体。一时找不到湿毛巾的,可用浸湿的衣物代替。切记要节省力气,不要盲目呼救,注意外边动静,伺机呼救;也可用敲击的方式传递求援信息。尽量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候救援。
  • 听力残疾人可以敲击建筑物体求救,有条件的也可使用短信报警号码12110,发送求救信号。言语残疾人可采用提前准备的字幕警示、彩色警示灯等特殊报警器以及使用警报哨子等方式向外界求救,以及时获得救援。
  • 互救:救助伤者。地震后,人大多被压埋在狭小的空间里,有的甚至丝毫无法动弹,很难获得食物和饮用水;再加上受伤失血、生病、寒冷和黑暗等多种因素,被压者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幅下降。历次地震的震害资料显示,震后第一天为最佳救援时间,被救出的人员存活率高达90%,第二天、第三天存活率为70%—80%,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存活率呈递减趋势,所以救援界一致认为震后72小时为救援最佳时间。地震发生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现场,在这种情况下,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在互救中,可以先救“生”,后救“人”。比如,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位农村妇女,为了使更多的人获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每救一个人,只将其头部露出,使之可以呼吸,然后马上去救别人,最后她一人在很短时间内救出了好几十人。同时,要先救近处的人,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救他们;相反,舍近求远往往会错过救人良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 针对有心脏、肾脏等特殊疾病的残疾人,震后应采取的应急措施如下:①拨打救援电话、启动特殊求助方式。如果突然发病,在自身身心条件及外界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救援。②平卧休息,及时服药。在等待救援时,应寻找平坦地域即刻静卧休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活动,杜绝外来干扰。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品。
  • 针对肢体残疾人,特别注意需要平卧,并尽量躺在硬板上;搬运时保证其头颅、颈部和躯体处于水平位置,以免造成脊髓损伤;可用衣被、绳索、门板、木棍等组合成简易担架搬运伤员。
  • 针对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救出时要注意:①蒙上他们的双眼,避免强光刺激;②让他们平卧,且将其头部后仰、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里的分泌物,防止其呼吸道堵塞;③不可让其突然进食过多,在给他们喝水时,一定要先从少量开始,以免大量饮水造成急性胃扩张,导致严重后果;④避免他们的情绪过于激动,给予必要的心理抚慰。

结语:掌握应急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预警信息获取和自救互救技巧,就能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对于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更需要我们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帮助。让我们一起学习地震应急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