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小龙虾价格跌至6元/斤,供需失衡考验下产业谋转型
潜江小龙虾价格跌至6元/斤,供需失衡考验下产业谋转型
2025年元旦前夕,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市场——潜江虾谷,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0日,潜江龙虾商品虾价格指数报773.89点,环比下跌2.16%,较基期下跌22.61%。这一轮价格暴跌,不仅让养殖户叫苦不迭,也让整个产业链蒙上了阴影。
价格暴跌:供需失衡下的产业困境
“小青”小龙虾最低跌至每斤6元,精品虾价格虽维持在每斤30元以上,但与往年相比,仍处于低位。这一轮价格暴跌,不仅让养殖户叫苦不迭,也让整个产业链蒙上了阴影。
这轮价格暴跌并非偶然。从供给端来看,小龙虾养殖规模持续扩大,产量连年攀升。《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2016年以来,国内小龙虾养殖面积持续增长,到2022年全国小龙虾养殖面积已达约2800万亩,产量更是高达289万吨,同比增长9.76%,位列我国淡水养殖品种第4位。2023年,潜江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共建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冬季虾养殖技术,并推广“四季有虾”等新模式,进一步增加了市场供应。
从需求端来看,小龙虾消费却未能同步增长。一方面,经过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消费者对小龙虾的新鲜感逐渐消退,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另一方面,餐饮业竞争加剧,低价竞争成为常态,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在南京,甚至出现了“100元3斤”的外卖价格,多种口味可选。一位餐饮老板表示,100元3斤,其实是往年6月份左右才有的低价,一方面是因为今年小龙虾拿货价就很便宜,另一方面是现在做龙虾的餐厅太多了,生意没有前几年那么好,降价销量也不算很高。
产业链之殇:从养殖到餐饮的全面冲击
价格暴跌的冲击波,迅速从养殖端传导至整个产业链。在潜江虾谷,经营小龙虾店的刘强(化名)向红餐网爆料称,作为全国最大的小龙虾集散地,湖北潜江虾谷在“五一”假期后竟然出现多条小龙虾物流线路取消的情况。5月7日以来,湖北虾谷物流公司接连发布多条告示,取消河南信阳、安徽阜阳、湖北黄石、江西上饶、鹰潭的站点直达班车,改为从附近站点中转。比如,信阳的货物改为从随州或白沙洲中转,阜阳则改为从南京中转。关于取消这些直达班车的原因,告示显示,“因货量较少,每天暂定发一班车……”也就是说,这些被取消直达站点的城市,可能一天的龙虾采购量都装不满一个货车,所以需要中转拼车。
餐饮端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多位创业者因小龙虾价格暴跌而遭受重大损失。一位在长沙投资300万开小龙虾店的创业者,不到半年时间就亏损300多万。另一位金融人老林在2023年下海创业小龙虾店,历经五个月选择了闭店,“小龙虾单品过时很久了,市场品牌垄断,很难做”。老林背后的小龙虾资源相对较好,其合伙人来自湖北,家里有小龙虾养殖的渠道优势,表哥在深圳经营了5年小龙虾店,2022年的纯外卖流水达到过150万,这也成了老林创业的模板,从模式到口味照搬学习。据了解,老林的门店运营自去年5月中旬开业到去年6月底的盈利刚好覆盖每个月营运支出,堂食和外卖占比分别为85%和15%,端午过后收入突然下滑,7月流水不到5万,8月不到4万,期间还增加烧烤菜品但也未能起到作用。面对持续不断的亏本投入,其最好的结果就是直接转让来降低损失,但是老林依然选择最后一搏,整改门店。
未来之路:科技创新与市场拓展双轮驱动
面对当前困境,小龙虾产业正谋求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成为破局的关键。潜江市探索推广“四季有虾”及“虾稻共作”繁养分离养殖等新模式,提升小龙虾养殖户综合收益。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刘挺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市亩均产出大虾比例已提升至60%以上。”此外,潜江还协同推进小龙虾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形成全国最大的小龙虾加工企业集群,开发了虾仁、甲壳素及衍生品等系列产品60多种。
市场拓展同样重要。2023年,湖北省出台《支持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今年,潜江与监利、洪湖、公安、沙洋、黄梅等省内小龙虾养殖主产区签订协议,共同打造“潜江龙虾”品牌。如今,潜江在全国建设的小龙虾餐饮店已超过3000家。潜江市委书记盛文军表示,“潜江将加快新品种繁育选育等科技攻关,提升精深加工、冷链仓储、集散交易等关键能力,努力把‘潜江龙虾’打造成为富民强市的千亿元级现代化产业。”
小龙虾价格暴跌,折射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供需失衡问题。如何在保障养殖户利益的同时,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这场供需博弈,或许将成为小龙虾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