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架飞机起义,开启新中国民航事业新篇
12架飞机起义,开启新中国民航事业新篇
1949年11月9日凌晨,香港启德机场。12架飞机在夜幕掩护下悄然滑行,引擎轰鸣声划破寂静的夜空。机上的飞行员和机组人员表情凝重,他们即将执行一项改变中国民航历史的特殊任务——两航起义。
这场起义并非偶然,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场精心策划的行动。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和中央航空公司(简称“央航”)是当时中国仅有的两家航空公司,拥有员工4000余人、飞机99架,承担着国内国际主要航线的运输任务。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共中央决定策动两航起义,以削弱国民党的空运能力,并为新中国的民航事业储备人才和技术力量。
起义的策划始于1949年6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向中央军委提交《争取两航公司起义的报告》,提出策动两航起义的建议。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审阅报告后,立即作出策动两航起义的决策,并指定由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负责。
李克农接到任务后,迅速展开行动。他物色了两位关键人物:吕明和查夷平。吕明是国民政府空军中的中共地下党员,与两航人员关系良好;查夷平则是央航的副总经理,在公司中层关系广泛。两人被派往香港,与两航高层接触,推动起义。
在吕明和查夷平的努力下,中航总经理刘敬宜和央航总经理陈卓林逐渐动摇。刘敬宜曾明确表示:“中国航空公司决不能去台湾,那是跳火坑。”经过多次秘密会谈,两航高层最终决定带领员工起义。
1949年11月9日凌晨,两航起义正式开始。12架飞机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为防止国民党空军拦截,飞机在3000米左右的云层上低空飞行。在汉口广播电台的领航下,11架飞机安全抵达天津,1架飞抵北京。
同日,近2000名两航员工发表通电宣布起义,并陆续返回大陆。毛泽东主席对起义表示热烈祝贺,希望两航员工“团结一致,为建设人民航空事业和保卫在香港的祖国财产而奋斗”。
两航起义不仅切断了国民党西南空中运输线,加速了解放进程,还为新中国民航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起义归来的飞机成为新中国民航事业最早的一批机群主体,从香港归来的航空人员带回了关键航材和设备,为新中国的民航发展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两航起义体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新中国航空事业的起点。正如周恩来所说:“两航起义是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奠基石,是爱国主义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