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全国仅存三件,辽代金面具亮相沈阳博物馆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45:0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全国仅存三件,辽代金面具亮相沈阳博物馆

2021年12月,沈阳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全面展示沈阳地域历史文化的综合类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数字化展示和沉浸式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在众多珍贵文物中,一件出土于2017年的辽代黄金面具尤为引人注目,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01

金面具的发现与特征

这件黄金面具出土于康平张家窑林场,是辽宁地区首次发现的辽代黄金面具,全国范围内也仅存三件。面具含金量高达85%,面部轮廓清晰,栩栩如生,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种特征。最特别的是,面具的双耳穿孔处还装饰有一对摩羯形金耳环,这在已知的辽代金面具中极为罕见。

金面具的主人身份至今成谜。根据考古发现,面具出土时面部朝下,四周略有挤压变形,但整体保存完好。由于墓葬中未发现墓志,专家推测其主人可能是萧氏后族成员,但具体身份尚待进一步研究。

02

契丹人的葬俗之谜

辽代金面具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契丹人独特葬俗的一角。在契丹文化中,黄金面具和银丝网络是高等级贵族墓葬中的常见组合。这种葬俗不仅体现了契丹人对黄金的崇拜,也反映了他们对死后世界的独特理解。

据考古学家研究,契丹人早期实行“风葬”和“火葬”相结合的葬俗。即先将尸体悬挂在树上自然风干,一段时间后再收敛遗骨进行焚烧。这种葬俗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尸体分解后骨骼容易散落,不易完整收集。因此,契丹人发明了银丝网络,用于保护尸体,尤其是容易丢失的手足关节部位。

黄金面具则更多体现了契丹人对黄金的崇拜。黄金在契丹文化中象征着永恒和不朽,佩戴黄金面具不仅是为了保护面部,也是希望死者在死后世界中保持尊严和地位。陈国公主墓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这种葬俗:公主和驸马(同时也是舅舅)的脸上都戴着精心制作的黄金面具,面具根据各自的面部特征定制,栩栩如生。

03

乱伦婚俗背后的契丹文化

辽代契丹人的婚俗同样令人瞩目。陈国公主墓的发现揭示了契丹皇室中盛行的“舅甥婚”等乱伦婚俗。这种婚俗在中原文化中被视为禁忌,但在契丹社会中却是一种巩固权力的手段。

契丹皇室规定,耶律姓和萧姓两大家族只能在内部通婚,以确保权力不外流。这种严格的婚姻制度导致了近亲结婚和乱伦现象的出现。陈国公主的母亲是耶律隆庆的正妃萧氏,而萧氏的母亲正是著名的耶律观音(秦晋国长公主)。这意味着陈国公主的母亲和驸马萧绍矩是兄妹关系,而陈国公主则嫁给了自己的舅舅。

这种看似违背伦理的婚俗,实际上反映了契丹社会对权力和地位的极端重视。在辽国200多年的历史中,这种婚俗不仅没有被废除,反而成为维持统治的重要手段。

04

金面具的考古价值

辽代金面具的发现,对研究辽代历史和契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为了解契丹人的葬俗提供了实物证据。其次,金面具的制作工艺和材质分析,揭示了辽代金属工艺的高超水平。最后,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类似发现,可以探讨契丹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辽代金面具的出土,还改写了中国陶瓷史。与金面具一同出土的辽代白釉黑彩梅瓶,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釉下黑彩瓷器,将这种瓷器的出现时间提前至辽代,而非此前认为的金元时期。

作为沈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辽代金面具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研究辽代历史、契丹文化以及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它静静地躺在展柜中,诉说着千年前契丹贵族的奢华生活和独特文化,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驻足凝视,探寻那段尘封的历史。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