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探访太史公祠:一座承载“高山仰止”精神的千年圣地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15:3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探访太史公祠:一座承载“高山仰止”精神的千年圣地

公元前126年,20岁的司马迁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壮游。他从长安出发,南下江浙,探访禹穴;北上齐鲁,考察孔子遗风;西行楚汉故地,追寻历史遗迹。这场历时数年的旅行,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也为他日后撰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他在《孔子世家》中所言:“《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的这次壮游,正是他追求“高山仰止”精神的生动写照。

司马迁祠墓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10公里的芝川镇南门外,梁山东麓。这里背靠峻拔的山体,俯视雄浑的黄河,满目树木苍翠,尽得天地风水之盛。由山下宽阔的“太史公广场”开始,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所立的“汉太史司马祠”木牌坊,额书苍劲有力,彰显着历史的厚重。继续前行,清康熙十年(1677年)所立的“高山仰止”木牌坊赫然在目,四个大字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司马迁的不朽精神。

穿过牌坊,沿着司马古道缓缓而上,两旁古柏参天,花木峥嵘,景色迷人。这条古道见证了无数后人对司马迁的敬仰与追思。古道尽头,便是司马迁祠。祠内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占地104亩,东西长555米,南北宽229米,面积达4.5万平方米。祠院四周是用砖砌起的数仞高的垛墙,更添几分庄严肃穆。

祠内主要建筑包括山门、祠门、献殿、寝殿等。献殿前排列有序的历代重修碑记和歌咏碑刻,无声地诉说着千年来人们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寝殿内,司马迁的塑像端坐中央,目光炯炯,仿佛仍在审视着历史的沧桑。塑像后方,松柏环绕的墓冢静静矗立,墓碑上刻着“汉太史司马公墓”几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

司马迁的一生,是对“高山仰止”精神的最好诠释。他出生于史官世家,自幼受父亲司马谈的熏陶,立志继承家族事业。20岁时的壮游,让他遍访名山大川,追寻先贤遗迹,为日后撰写《史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回朝为官后,他不负父亲遗命,潜心搜集史料,开始了《史记》的编纂工作。然而,天汉三年(前98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司马迁触怒汉武帝,获罪入狱,处以腐刑。面对巨大的人生打击,司马迁没有屈服。他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全书共130卷,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在书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他不拘泥于帝王将相,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阶层,如游侠、刺客、商人等,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

站在太史公祠前,仰望这座承载着千年敬仰的建筑,不禁让人感叹:司马迁的一生,正如“高山仰止”所象征的那样,是一座令人景仰的精神丰碑。他不畏艰难,追求真理,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完成了《史记》这一不朽巨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录和精神财富。正如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用自己的生命和著作,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重于泰山”。

如今,太史公祠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瞻仰。站在祠前,望着黄河滚滚东流,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司马迁的精神,就像这奔流不息的黄河水,穿越千年,依然激荡着后人的心灵。他留下的不仅是《史记》这部史学巨著,更是一种追求真理、坚韧不拔的“高山仰止”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