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压力山大?揭秘情绪性进食的秘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压力山大?揭秘情绪性进食的秘密

引用
澎湃
13
来源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046372
2.
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34794044/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061120
4.
http://www.ibp.cas.cn/cb/kpbd/202412/t20241202_7448955.html
5.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439797
6.
http://www.fjax.gov.cn/zwgk/zdgkxx/jbylws/jbfk/202404/t20240412_3026201.htm
7.
http://ahysxh.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42&id=1202
8.
https://ekang99.com/?news/93.html
9.
67622097000000000800de97
10.
67622985000000000b0237c8
11.
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795064
12.
https://www.forwardpathway.com/105555
13.
http://m.cpic.com.cn/c/2024-07-11/1863853.shtml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在面临压力时会选择垃圾食品作为情绪的出口。这种行为被称为“情绪性进食”,它源自于体内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作用。当皮质醇水平上升时,我们会倾向于寻找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来获得即时的幸福感。然而,这种短暂的快感背后隐藏的是更深的健康隐患。本文将深入探讨情绪性进食的原因及其对健康的长远影响,并提供实用的方法来改善这一不良习惯。

01

什么是情绪性进食?

你是否曾在心情不佳时,不自觉地拿起零食,希望通过食物来缓解情绪?这种经历并不罕见,很多人都会遇到情绪性进食的问题。心理学学者Van Strien将情绪性进食定义为一种应对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孤独等)的行为反应。英文描述为emotional/stress eating。当不愉快的情绪来袭,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地转向食物寻求慰藉,而这种进食并非为了满足生理饥饿,而是为了暂时逃避心理上的不适。

02

压力与皮质醇的关系

当我们感受到压力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就会增加皮质醇的分泌。因此,皮质醇也常被称为“压力荷尔蒙”。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大考、疯狂加班后会病倒的原因之一。

皮质醇对人体最直接的影响是降低代谢水平,导致“过劳肥”,并且把肉“焊”在我们身上。

刺激食欲皮质醇会刺激食欲,让我们更想吃奶茶、薯条、汉堡、炸鸡、火锅等高热量食物。

增生脂肪细胞皮质醇会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增生,以增加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数量。皮质醇还会促进体表脂肪重新分布,让脂肪更多地堆积在腹部、腰部,导致腰围变大,出现向心性肥胖。

导致肌肉分解皮质醇会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并减少合成,长此以往,我们的肌肉会越发萎缩和虚弱,特别是四肢肌肉更加明显。

03

高糖高脂食物与大脑奖赏机制

耶鲁大学团队研究发现,高糖、高脂的食物会潜移默化地重塑大脑,修改奖赏机制,即使日常少量地食用,大脑也会在未来更倾向于选择这些食物。研究者通过能扫描大脑活动的 fMRI 仪器,测试志愿者们对高糖高脂食品的反应。喝到奶昔后,高糖高脂组的大脑:
好喝,满足 ๑¯◡¯๑
(相关脑区被唤起,闪闪发光)

不仅如此,这组志愿者还不喜欢吃低脂的食物了,这说明大脑对脂肪的偏好也改变了。结果还是很惊人的,每天少量甜食,短时间内就重连了大脑的神经回路,调整了奖赏机制。

神经突触手牵手,
糖油一生一起走。

“糖油脑”养成未免也太容易了吧!

这与毒品成瘾的机制类似。习惯性接触高糖高脂食物,首先会让神经产生适应行为,随后愈发欲求不满,增加暴饮暴食和体重增加风险,进而引发肥胖。

04

情绪性进食的危害

情绪性饮食,往往会带来 3 大负面影响:

1
丧失对情绪的敏感
抵御压力、舒缓负面情绪、填补空虚和寂寞,都是触发情绪性进食的重要因素。
本质上,都是为了将自己从情绪中拯救出来。
但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
就像《瘦身男女》中的 Mini Mo,失恋后遭受重创,只能用吃自我慰藉,结果体重飙到 260 磅,反而更加自卑和痛苦。
短期内,饮食可能的确会让我们快乐一点。
但长期来看,通过饮食回避情绪,不仅不能拯救自己,还会丧失对情绪的感受力,遭受到来自情绪的反噬。

2
对高热量食物上瘾
研究表明,当人的身体或情绪感到痛苦时,会更倾向于选择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BBC 纪录片《Why Do We Comfort Eat(我们为什么要舒适饮食)》,对参与者进行脑部扫描,发现:
人情绪低落时,对巧克力奶昔的渴望会增加。
其中一种解释是,高热量的食物会促进胰岛素和多巴胺的释放,使人抵御压力。
但是,激素带来的变化毕竟是短暂的。
一旦激素水平降低,我们就会经历从愉悦到低落的丧失感。
为了抵抗这种落差,我们会下意识地渴望通过“吃”来再次获得满足。
然后不断强化这个过程,直至成瘾。

3
陷入自责与内疚
很多时候,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性进食,却依旧无法控制时。
很容易会陷入到自责当中。
“香港小姐”亚军王君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通过吃东西来宣泄自己的压力。
但是每次吃完后,她都会感到更大的负罪感和内疚感。
有一次,她在吃饼干时,突然感到很罪恶,转手就把饼干扔进了垃圾桶。
可最终,却还是忍不住,把饼干从垃圾桶里捡了出来。
边吃边哭。

05

如何改善情绪性进食?

为了维持身心健康,制定一个合理的饮食计划至关重要。均衡的饮食应包含五大类食物: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以及大豆和坚果类。选择全谷物、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以及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鱼类、豆类和坚果,有助于提供持久的能量,控制血糖水平,减少情绪波动。培养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避免在看电视或玩手机时进食,可以减少无意识的过量进食。

运动是减轻压力和焦虑的有效途径,它能够降低应激激素如皮质醇的水平,减少情绪化进食的可能性。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大脑对压力的反应,增强情绪调节能力。运动还能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这种“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能提升情绪,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降低因情绪不佳而引发的进食冲动。

充足的睡眠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节律至关重要,它有助于调节饥饿和饱腹感,防止在不适当的时间进食。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以改善情绪状态,减少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睡眠不足会削弱前额叶的功能,影响决策和抑制冲动行为的能力。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自我控制力,减少冲动性进食。

通过综合运用饮食、运动和睡眠的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地远离情绪化进食,迈向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