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防治,助力农村经济腾飞
羊痘防治,助力农村经济腾飞
羊痘是一种由绵羊痘病毒(SPV)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对绵羊的生长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养羊业的快速发展,羊痘的防治已成为养殖户关注的重点。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不仅能保护羊群健康,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羊痘的流行病学特点
羊痘主要通过呼吸道、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健康羊,也可以通过饮水、草料、饲养人员、用具等间接传播。绵羊痘的传染源是发病羊,无论性别、年龄均可感染发病,其中羔羊比成年羊更易感,且发病率高。羊痘的潜伏期通常为6-8天,病羊在感染后会表现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眼结膜潮红等症状。
羊痘的临床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羊的眼周围、唇、鼻、乳房、外生殖器、四肢内侧等无毛或少毛处会出现红斑,再经1-2天后形成丘疹,突出皮肤表面并逐渐扩大,由白变红,形成水泡,再变成脓疱。如果不感染,几天后可干燥成棕红色结痂,结痂脱落后留下一块红斑,以后逐渐变淡。羊痘不仅影响皮肤,还可能影响消化道和呼吸道。如果痘长在胃黏膜上,就会造成胃糜烂或溃疡,同时导致反刍停止、消化障碍;如果痘长在咽或支气管黏膜,就会导致咳嗽、呼吸困难。此外,此病皮肤痘疹常常会造成细菌混合感染而引起皮肤大面积溃疡,也可能因呼吸道黏膜感染引发死亡。
羊痘的防治措施
羊痘的防治原则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加强饲养管理
春季注意防寒保暖,注意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和干燥,每月用25%草木灰水或20%石灰水消毒一次。定期检查饲料储存场所,保证饲料干燥、清洁、无污染;饲料尽量现配现用,定时定量,少添勤喂,可适当添加多维、电解质等抗应激剂及免疫增强剂,减少应激反应。保证饮水清洁,可在饮水中适量加入复合维生素,以增强机体应激能力和抵抗力。严禁饲喂腐败、变质或霉变的饲料,防止发生中毒性疾病。
免疫接种
不论羊只大小,每年初春应注射羊痘鸡胚化弱毒苗一次,免疫期达一年。免疫接种是预防绵羊痘的根本方法。疫苗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隔离与治疗
发现病羊应立即隔离,封锁疫点和疫区,进行严格消毒。病死羊要深埋,如需要皮张,一定要严格消毒后再利用。对于良性病例,一般不用特殊治疗,只需加强护理,必要时进行对症治疗。可用2%来苏儿、0.1%高锰酸钾溶液或0.5%鞣酸溶液冲洗痘区,再涂以碘甘油或抗生素软膏。对于恶性病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皮下或肌注康复羊的血清,每千克体重1毫升,治疗效果明显。同时,也可肌注病毒灵或病毒唑,每天2次,连用3天,同时口服黄连解毒散,每天一次,连用3天。
羊痘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羊痘等疫病的暴发不仅影响羊群的健康,还会导致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例如,2023年某地因羊痘疫情导致大量羔羊死亡,不仅直接损失了养殖成本,还错过了最佳出栏时间,间接影响了全年收入。因此,科学防控羊痘,不仅能保护羊群健康,还能为养殖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成功案例
某养殖户在2024年初春,严格按照免疫程序为羊群接种了羊痘疫苗,并加强了圈舍的清洁消毒工作。即使在羊痘高发季节,该养殖户的羊群也未出现一例感染病例,不仅保证了羊群的健康,还实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这一成功案例充分说明了科学防治的重要性。
羊痘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养殖户从饲养管理、免疫接种、隔离消毒等多方面入手,建立科学的防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羊痘的发生和蔓延,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