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60岁后应避免的四种社交关系
心理学研究:60岁后应避免的四种社交关系
60岁,是大部分人退休的年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这个年龄阶段会经历心态的显著变化。
首先,到了此年龄,大多数人已步入退休生涯,不必再像早年那样劳碌奔波,可以开始享受个人时间。在这个变化中,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适应困难,失去了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同时,在此年龄,许多人的子女已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这常使得老年人感到孤独,社交需求随之增加。
他们渴望通过社交活动来缓解孤单感,证明自己依然保持活力。研究指出,适当的社交对老年人的心态有正面作用。
然而,并不是所有类型的社交都有益,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精力和时间都变得宝贵。只有高质量、互惠互利的社交才是值得追求的,而消极的社交活动只会耗费精力,得不偿失。
因此,达到60岁的人,这4个人就没有必要见面了,这是我们需要遵循的祖辈智慧。
一、与自己关系不和的人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与人之间也存在差异。人们在社交中难免遇到不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不论是亲戚还是同事。 有时候,人们会因种种理由而不得不与这些人保持表面的联系。
但进入60岁之后,迁就这些关系就变得不再必要。由于个体的成长背景和观念差异,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自然会有分歧。 例如,一些人视旅行为生命的洗礼,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宅在家里更加舒适。
这些观点没有绝对的对错,而是个人选择和文化差异的体现,根深蒂固于每个人的性格中。
因此,一旦步入60岁,无需再强求与那些不合拍的人保持联系,过自己的生活更加重要。
二、虚情假意的亲朋
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伪善的亲戚或朋友。这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容易相处,但往往只在需要帮助时才显得友好。
一旦他们无法从你那里获得利益,态度可能迅速转变。
有人不知如何拒绝这类人,有人则过于重视情感联系,不愿意因小事与亲友起冲突,不想在他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此,即便内心反感,也难以切断与这些人的联系。
然而,一生追求面子,很多人最终才发现,面子是极其虚无的,有时为了面子,可能牺牲更多重要的东西,这是不值得的。
60岁以后,不应再与那些虚情假意的人交往。
真正有价值的关系是相互的,公平和尊重是交往的基础。若只是一方付出,表明对方并未真正重视你,这种社交不仅无益,还会消耗精神力量。
三、心境消极的人
人们倾向于与那些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的人相处,尤其是在年纪增长后更加如此。
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在其发展心理学的八个阶段理论(Erickson's Eight Stages Theory)中指出,达到60岁时,个体将面临与衰老的斗争。
这个阶段,人们需要处理身体逐渐老化和对死亡的恐惧,许多人可能会感到极度的绝望。
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认为,人在此生命周期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心态,以超然的姿态应对生命的这些变迁。
在此时期,若经常与心境消极的人相伴,会大大影响个人的心态。 消极情绪比正面情绪传播得更快,对心理资源的消耗巨大,即使最乐观的人也难免受其影响。
心理学专家指出,个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长期吸收消极能量而不进行适当的排解,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对老年人而言,这种影响尤其显著。研究表明,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有助于延长寿命。 因此,进入60岁的人应该远离那些心态消极的人群。
四、寻求利益索取的亲人和朋友
每个家庭中或许都会有一些所谓的利益索取者,这可能是亲兄弟姐妹或父母子女,特别是在资源分配不均的家庭中更为常见。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成员往往需要对经济状况较差的亲人伸出援手。
然而,正如中国的一句老话所说:“救急不救穷”。 紧急援助相当于雪中送炭,而无休止的财务支援则是投资无底洞。朋友关系亦是如此。
总是索取的亲人和朋友将不断要求帮助,他们往往不会努力自立,而是习惯于向他人伸手要求。如果得不到帮助,他们甚至可能会埋怨和指责他人无情无义。
与这类人相处,不仅可能会造成财产损失,还会耗费精神和情感资源。这类人的问题通常源于态度而非实际困境。
过了60岁,人的财务资源通常有限,在此年龄段,人们应专注于优化自己的生活质量,避免为他人的生活买单。
为了防止内心的损耗,必须切断与这些人的联系。
生命短暂,大部分事情可能不尽如人意。因此,人们不应该自我牺牲。
有时,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应该适当地自私,果断放弃那些令人不悦的关系,以避免不必要的烦恼。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