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用户愿尝试AI陪伴,但技术伦理挑战不容忽视
98%用户愿尝试AI陪伴,但技术伦理挑战不容忽视
2013年,电影《Her》为大众描绘了一个人与AI相依相恋的美妙故事。10年之后,ChatGPT等强AI的出现,似乎让我们依稀看到了“Her”的影子:我们开始有了“AI助手”,有了“AI陪聊”,有了“AI心理咨询”……Character.ai, 星野这类“AI虚拟角色”的APP甚至开始向我们描绘”AI男友/女友”的万花筒,以及在这背后的资本狂欢与崩溃……
AI陪伴:从科幻到现实
在AI能力越来越强大的今天,我们开始有了“AI助手”,大家甚至开始谈论”AI男友/女友”。但真正回到生活当中,AI真的可以为人类提供“陪伴”吗?我们真的希望AI来“陪伴”我们吗?
从落地的角度,“AI陪伴”会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吗?技术成熟度如何?以及假如到了未来的某天AI真的可以扮演起“陪伴”的角色,我们又将如何看待家庭?社会又将如何组织和变化呢?
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与数十名不同性别、不同人生阶段的用户,进行了2小时的深入讨论,并通过千人级样本量进行了进一步地定量验证和调查,对数十个产品,8个赛道做了细致分析。
希望这份管中窥豹的报告,能帮您回答一些疑惑,瞥见一些未来。
AI陪伴的现状:技术与市场的双重挑战
市场潜力巨大,但技术仍待突破
调查显示,仅有4.6%的人认为自己的陪伴需求都被满足了,剩下大部分人群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交困境。而且,大家对于AI陪伴总体抱着好奇与开放的心态:98%的人都会考虑选择使用AI陪伴去弥补平日未被满足的社交困境。
“陪伴”有多个层次。最狭义的“陪伴”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但稍微放宽一些,宠物甚至植物、家具也会让我们有“得到了陪伴”的感觉。但“作为人”和“作为物”这两类“陪伴”有着本质的不同。
作为人:我们会期待对方具有“人格”与“性格”,期望对方可以理解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期望可以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但反过来,这种陪伴的付出和压力也很大:我们需要考虑对方的想法,需要为对方共情和担忧,也要承担感情破裂的后果。有些时候,因为要顾忌身份与社会压力,我们甚至只能维护表面的关系,反而难以真正坦露出自己真正的想法。48%的用户曾因担心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别人的心情,而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
作为物:如果对方只是宠物或者树洞,我们就没有身份与社交压力,也不会期望被理解,更不期望感情连接。但反过来我们的需求是追求享乐与放松,需要时刻的回应。从另一个角度,这种“陪伴”更像是一种“内容消费”的娱乐行为。
从当前AI的技术发展阶段来看,“AI成为人”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作为人”不仅仅要求可以对话,更要求有记忆、有逻辑、有感情,以及还需要有匹配的声音、容貌、甚至是动作、触觉……“AI成为人”是一件庞大的系统工程,且有很多技术点仍然需要很多研发,因此3-5年内很难看的到能够接近的产品。
于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AI主要是以“作为物”的方式来提供陪伴,而这种陪伴一定是与内容消费纠缠不清的。但一旦我们抛弃了“让AI成为人”的念头,其实AI在成为一个“更有趣的物品”上是具有很多优势的。我们在问卷中看到,作为“AI陪伴”最重要的三个功能“保护用户隐私”、“多样的实时互动方式”、“情绪感知和回应”都是AI与真人对比的长板。这说明用户对于AI的期望也是其“作为物”的特点。
以及,如果说“互动”是“陪伴”最核心的方式,那么作为物的AI在提供“互动”的角度其实有比人更有优势。
- 近一半(48%)的用户表示,分享负面情绪时,担心影响对方心情是他们面临的最常见社交困境之一。同时,79%的用户对AI陪伴寄予厚望,认为AI陪伴产品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主流应用:玩法多样,但体验有限
当前市场上主流的情感陪伴类AI应用大致相似,都是在基于AI对话的基础玩法上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创意玩法。快手飞船、字节猫箱基于其本身语言大模型的优势,将重心放在了基础玩法聊天陪伴上。
其它应用拼不过大模型,就在其它赛道“开卷”。例如,筑梦岛和星念在 AI 产品的基础上构建起了氛围浓郁的 “同人圈” 文化。除此之外,星念还创新的将“抽卡”等传统游戏的玩法引入产品。
为了吸引更多用户、玩家的涌入,情感陪伴类AI应用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
AI陪伴的伦理困境:技术与人性的边界
AI陪伴的兴起,不仅带来了技术挑战,也引发了诸多伦理困境。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少年,在使用AI陪伴产品时,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个人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括用户的日常行为习惯,还可能涉及敏感的健康信息和情感状态。如何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防止其被滥用或泄露,是AI陪伴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AI角色的定位。AI陪伴的出现,模糊了机器与人类的界限。在某些情况下,用户可能会将AI视为真正的朋友,甚至产生情感依赖。这种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明显。虽然适度的情感投射可能有助于用户更好地接受AI的帮助,但如果界限不清,也可能导致用户在现实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
此外,AI陪伴的普及还可能对人类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与AI为伴,而不是与人交往,那么传统的社交模式是否会因此改变?人类的情感表达和社交技能是否会因此退化?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未来展望:技术进步与伦理规范的平衡
尽管AI陪伴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发展潜力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陪伴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长期记忆能力:AI将能够更好地记住用户的历史对话和偏好,提供更加连贯和个性化的陪伴体验。
主动想象能力:未来的AI陪伴将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主动创造有趣的内容和话题,使互动更加生动。
真实多模态能力:结合语音、图像和动作等多种交互方式,AI陪伴将更加贴近真实的人类互动。
然而,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重视伦理和法律的边界。AI陪伴不应该成为逃避真实社交的工具,而应该作为增强人际关系的辅助。同时,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保护和隐私法规,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
结语:AI陪伴的未来,何去何从?
AI陪伴的出现,无疑为解决人类孤独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它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便利、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AI陪伴并非万能良药。它无法完全替代真实的人际关系,也无法解决所有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忽视AI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
因此,我们在拥抱AI技术的同时,也要保持警惕。我们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确保AI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加强AI伦理教育,让使用者了解如何正确使用AI,避免过度依赖。我们还需要鼓励跨学科研究,深入探讨AI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AI陪伴,能否治愈孤独?这或许是一个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AI陪伴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人类情感需求、人际关系乃至自我存在的契机。在这个AI与人类共存的时代,如何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保持人性的温暖,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