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挖掘故事,精准提炼价值:感动中国颁奖词创作20年
深度挖掘故事,精准提炼价值:感动中国颁奖词创作20年
2003年到2023年,《感动中国》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这档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节目,用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张张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记录了无数平凡英雄的感人故事。而那些精炼有力的颁奖词,更是成为了节目的点睛之笔,直抵人心。
深入了解被表彰者: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
颁奖词之所以感人,首先在于对人物事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需要通过大量资料收集和访谈,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以202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钱七虎为例,他的颁奖词写道:
“什么才是安全?不是深藏地下构筑掩体,是有人默默把胸膛挡在前面;什么才是成就?不是移山跨海上天钻地,是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是了却家国天下事,白发终不悔。”
这段颁奖词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精准捕捉到了钱七虎院士“为国铸盾”的核心事迹,同时展现了他“白发终不悔”的奉献精神。这种深度挖掘,让颁奖词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抓住核心价值:提炼人物精神内核
每个获奖者都体现了某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如爱国、奉献、坚韧、创新等。颁奖词往往围绕这种核心价值展开。202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邓小岚的颁奖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你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小山村,你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最绚丽的舞台。你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离开。山花烂漫,杨柳依依,为什么孩子的歌声如此动人,因为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段颁奖词精准提炼了邓小岚“奉献精神”这一核心价值,同时通过“山花烂漫”“杨柳依依”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她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使用生动有力的语言:让文字“活”起来
颁奖词通常简短而富有感染力,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有力。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的颁奖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前辈布下的奇子,蛰伏深空的巨龙。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
这段颁奖词运用了多个比喻:“奇子”“巨龙”“黄金般的心”,形象地展现了俞鸿儒院士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同时,“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这种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平衡情感与事实:真实是最大的力量
在展现人物感人之处的同时,确保事实准确,避免过度渲染。202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杨宁的颁奖词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连就连,连上书记结对子,莫看女娃年纪小,敢卖婚房种新田。连要牢,担子虽重,娃敢挑。苗乡今年多喜事,紫了糯米撑荷包。牢又牢。党和乡亲我作桥,后有党员千千万,不怕弯多山又高。”
这段颁奖词既展现了杨宁带领村民致富的具体行动,又体现了她作为大学生村官的责任担当。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让人感受到她为家乡付出的真情实意。
打造紧凑的结构和鲜明的节奏:让颁奖词更有“韵律”
颁奖词虽然篇幅不长,但层次分明,节奏感强,能够迅速抓住听众的情感。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江梦南的颁奖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这段颁奖词结构紧凑,节奏鲜明。从“无声”到“号角”,从“先飞的鸟”到“迟开的你”,语言富有韵律感,让人感受到江梦南克服听力障碍、追求梦想的坚韧精神。
感动中国颁奖词的魅力,在于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价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正如《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所说:“获奖人物的事迹是感动的核心,同时观众心中还要存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欣赏,才有机会被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