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发布,展现中国生态治理智慧与成效
首份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发布,展现中国生态治理智慧与成效
近日,自然资源部在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上发布了《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这是我国首次以公报形式全面反映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共4.7万余字,内容涵盖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制度、国土空间自然生态评价、生态保护修复行动以及绿色地球中国贡献等多个方面。公报的发布,不仅展现了我国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重大生态修复行动成效显著
公报显示,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中国山水工程”累计下达中央财政资金836亿元,完成修复治理面积超过6.7万平方千米;“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等重大项目累计下达中央财政资金252.6亿元,全国整治修复海岸线约1680千米、滨海湿地约500平方千米。
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四大转变
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实现了四个重要转变: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转变,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转变,由依靠财政向多元化投入转变。这些转变标志着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正朝着更加科学、系统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自然生态基本国情全面评价
公报对我国自然生态基本国情进行了全面评价,包括大气水、地表水、海水、成土母岩(质)、土壤、气温等自然生态背景状况,林地、草地、湿地、耕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特征,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沙化、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土地损毁、海洋生态灾害等生态风险状况。这些数据为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支撑。
未来愿景:建设美丽中国
根据公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的未来愿景包括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底线,稳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廊道保护建设,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到2035年,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将保持在315万平方千米以上,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18%,国家公园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
展现大国担当,贡献中国智慧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深度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防治荒漠化、湿地等公约,响应“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等行动计划。同时,我国还提炼形成了“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山水工程’系统修复治理模式”“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中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中国土地退化治理塞罕坝机械林场模式”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为全球生态保护修复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的发布,充分展示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彰显了我国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这一重要文件的发布,必将为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