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工作真的让你更快乐吗?
远程工作真的让你更快乐吗?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迫使无数企业纷纷采取远程办公模式。这种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远程工作实验,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悄然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
塔夫茨大学经济学家玛丽·戴维斯在其新书《工作、健康与工作的意义》中指出,工作压力、工作自主性和工作环境的竞争性等因素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戴维斯的研究揭示了工作对健康的影响不仅限于高风险职业,还包括工作压力、工作自主性以及工作是否具有意义等多种因素。通过分享个人故事,戴维斯强调了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重要性,并指出,了解自己的兴趣和适合的工作环境,可以帮助人们在职场中获得更好的待遇。
远程工作在疫情期间的普及改变了人们对工作的期望,但也可能导致孤立感,影响工作意义感的建立。戴维斯指出,尽管远程工作带来了便利,但也可能导致孤立感,影响工作意义感的建立。员工在远程工作中可能会感到缺乏归属感和支持,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在实施远程工作政策时,必须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以减少孤独感和焦虑感。
近期,日本一项新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研究发现,“混合型办公”所产生的社交时差,又称“远程工作时差”,会增加办公人员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扰。研究小组采用在线问卷调查方式,以1789名日本企业员工为对象进行调查,将办公室和远程办公日之间睡眠时间的差异(睡眠和起床时差)定义为“远程工作时差”,根据远程工作时差分为滞后<1小时与≥1小时两组,分析混合型员工远程工作时差与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远程工作时差与心理困扰显著相关,与远程工作时差<1小时组相比,≥1小时组发生高度心理困扰的风险增加80%。
研究人员指出,由于大多数远程工作者被迫采用到岗上班和远程工作相结合的混合工作方式,对作息和生物钟会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导致身心健康水平下降。
这种时差不仅打乱了人们的生物钟,还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心理压力。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很容易引发焦虑和抑郁情绪。
一位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小李,就深有体会。自从公司实行远程办公后,他发现自己经常处于一种“在线待命”的状态。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即使在休息时间,他也时刻担心错过重要信息。这种持续的紧张感,让他逐渐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出现了失眠和食欲不振的症状。
面对远程工作带来的心理健康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保持每天同一时间起床和睡觉,避免因工作时间灵活而打乱生物钟。
设定工作界限:明确工作和休息的时间界限,避免24小时在线待命的状态。
保持社交互动:定期与家人、朋友和同事进行视频通话,缓解社交隔离感。
培养兴趣爱好:利用业余时间培养新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转移对工作的过度关注。
适度运动:定期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感到无法自我调节,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远程工作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战。正如戴维斯所说,工作不仅仅是收入的来源,更是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才能真正享受远程工作带来的自由与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