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技术揭秘:你的病理报告背后的故事
免疫组化技术揭秘:你的病理报告背后的故事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特别是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这项技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化学显色原理,帮助病理医生识别和定位特定的蛋白质,从而揭示肿瘤的来源、性质及其潜在的治疗路径。如果你收到一份带有“免疫组化协助诊断”建议的病理报告,请不要惊慌,这可能只是医生为了更精确地了解病情所采取的一种常见手段。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医生们能够更全面地解读你的病理样本,为你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份报告背后的神秘面纱吧!
什么是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全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并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技术。
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提示组织起源,协助病理诊断和组织学分型、分子分型,指导靶向或免疫治疗用药,协助发现微小转移或微小病灶,协助判断血管、神经侵犯,这些都为临床诊疗及判断疾病预后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在临床科研中也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例如,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进行以下工作:
辅助诊断与分型。正常乳腺是双层上皮,在浸润性乳腺癌中,腺上皮增殖失控,肌上皮消失。那么对应的腺上皮的标记比如GATA3、CK7肯定是阳性的,肌上皮标记比如P63、CK5/6肯定是阴性的。另外联合E-Cadherin和P120来进行乳腺癌的分型。
指导临床进行治疗。比如ER、PR是雌孕激素受体,如果这两项阳性指数越高,那么就代表患者进行内分泌治疗越有效。另外我们还会检测人表皮生长因子HER2,如果HER2强阳性,对应的患者进行靶向治疗相对来讲就比较敏感。
提示预后。比如KI-67代表肿瘤的增值指数,百分数越高就代表肿瘤增值活性越强,患者预后就越差。
患者视角:为什么需要免疫组化?
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做免疫组化,病理医生根据病理形态就能对大部分患者明确诊断。但有部分肿瘤因为细胞结构和组织形态不够典型或存在与其相似的肿瘤,仅仅依靠常规HE(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形态,病理医生无法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因此就需要借助免疫组化检查,排除类似的病变,从蛋白层面对它们进行区分,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需做的项目主要由病理医生依据显微镜下肿瘤形态,考虑需要鉴别诊断的肿瘤类型而确定。而恶性肿瘤的形态通常多种多样,变化万千,肿瘤在进展过程中,会不断丢失某种抗原,同时也可能获得新的抗原,抗原在不同的肿瘤中还会发生交叉反应,这就需要有经验的病理医生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情况选择组合免疫标记物帮助鉴别,因此最终需要做的项目就可能会有多种。
实际案例:免疫组化如何改变治疗决策?
一位小红书用户分享了其父亲的病例:在肠镜检查中发现息肉,经活检确诊为神经内分泌瘤G1。随后进行了腹腔镜手术,发现淋巴处有转移。目前医生正在会诊,讨论治疗方案。这个案例中,免疫组化技术不仅帮助确诊了肿瘤类型,还揭示了其分级和转移情况,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未来展望:免疫组化技术的前沿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免疫组化技术正迎来新的突破。例如,GeoMx® DSP空间多组学技术结合了组织影像分析和原位定量技术,能够在展示全局组织形态结构的基础上,对不同位置感兴趣区域中的全转录组和蛋白组表达进行原位检测分析。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肿瘤诊断的精准度,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总之,免疫组化技术是现代病理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病变组织的特性,还能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依据。对于患者来说,理解免疫组化报告的意义,有助于更好地配合医生的诊疗决策,共同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