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恩施“马尔科”:180年历史的网红土豆,年产值超95亿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54:4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恩施“马尔科”:180年历史的网红土豆,年产值超95亿

在恩施土豆的大家族中,有一位绝对的“网红明星”——马尔科种薯。它不仅在高海拔的山地里茁壮成长,还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赢得了无数吃货的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秘这位“明星土豆”的魅力所在。

01

独特的口感与外观

马尔科种薯可不是普通的土豆,它的皮是黄色的,内心也是黄色的,切开后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这种独特的外观,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它。但真正让它成为“网红”的,还是它那无与伦比的口感。煮熟后,马尔科种薯变得香甜软糯,入口即化,仿佛在舌尖上跳起了一支优雅的华尔兹。无论是做成炕土豆、洋芋饭,还是炖腊肉,都能让人回味无穷。

02

180年的种植历史

这位“网红”可不是一夜爆红的。马尔科种薯在恩施州的种植历史已经超过180年,可以说是土豆界的“老戏骨”了。它之所以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保持“明星”地位,靠的是过硬的品质和不断改良的种植技术。

03

高海拔地区的“土著居民”

马尔科种薯对生长环境十分挑剔,一般的平原地区根本无法满足它的需求。它最喜欢的是海拔300-1600米的高山地区,那里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硒元素,再加上农民们采用传统农耕方法,不打农药,只施农家肥,这才孕育出了如此优质的土豆。

04

从“小众”到“大众”的逆袭之路

虽然马尔科种薯品质上乘,但曾经也面临过“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在鹤峰县燕子镇石龙洞村,尽管村民们一直有种植马铃薯的习惯,但由于种植分散、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产量不高,也很难走出大山。

2021年起,省民宗委驻村工作队进驻石龙洞村,两届驻村工作队接力帮该村“摧阻拔塞”发展马铃薯产业。在省农科院和恩施州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培育改进马铃薯品种“马尔科—米拉”。相比于市面上的“恩施小土豆”,该品种口感更加软糯,经过长时间烹煮后不易“化”掉,亩均产量也更高。

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必须发动村民按照统一技术标准适当扩大种植规模。但不少村民认为本村地处深山,无论种什么都不好卖,不愿尝试。为打消村民们的顾虑,驻村工作队双管齐下,一方面,联系省农科院、州农科院的专家,定期到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在村里相应点位安装气象、病虫害监测设备,降低种植风险。“我们还探索建立‘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刘明亮说,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加入合作社,既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对农户的管理效率,又可以更好地保障农户权益,促进农民增收。

如今,石龙洞村已有180多户农户参与标准化的马铃薯种植,全村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村民们平均每亩地增收300多元。村里还建起了马铃薯“育苗工厂”,承担了恩施州约三分之一的种薯繁育任务。

05

“明星土豆”的经济价值

这位“网红明星”不仅味道好,还特别“接地气”。2024年,恩施州马尔科种薯种植面积达168.27万亩,产量161.1万吨,产值超95亿元,带动110万人就业。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还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06

从田间到餐桌

马尔科种薯的走红,离不开其多样化的烹饪方式。它可以做成外脆内软的炕土豆,也可以和米饭一起焖煮成香气四溢的洋芋饭,还可以和腊肉一起炖煮,或者晒干制成“洋芋果”。无论哪种做法,都能让人大快朵颐。

如果你想要品尝正宗的恩施土豆,不妨试试这款网红明星——马尔科种薯。它不仅承载着180年的种植历史,还凝聚着恩施州农民的辛勤汗水。每一口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每一颗都凝聚着科技的力量。这位“网红明星”绝对值得你为它“打call”!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