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各地正积极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这一举措不仅关乎动物疫病防控,更是保障食品安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一环。
政策引领,筑牢安全防线
2022年7月1日起施行的《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为各地推进无害化处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该办法进一步细化了无害化处理的各个环节,强调了属地管理责任,并对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提出了具体要求。
无害化处理不仅是防止动物疫病传播的关键措施,还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通过科学处理,可以有效避免病死畜禽流入市场,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技术创新,提升处理效能
在政策引领下,各地积极探索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无害化处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新型高温高压处理技术成为主流选择。这种技术通过高温高压环境,彻底消灭病原体,同时将病死畜禽转化为可用的工业原料,实现资源化利用。例如,浙江省某处理中心采用该技术后,不仅提高了处理效率,还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生物发酵处理技术则因其环保优势受到关注。该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将病死畜禽转化为有机肥料,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产生了经济价值。江苏一些地区已开始试点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智能化监管系统的应用是另一大亮点。通过物联网技术,监管部门可以实时监控处理过程,确保操作规范。同时,智能系统还能优化处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山东省某市的智能化监管平台,实现了从收集到处理的全程追溯,大大提升了监管效能。
地方实践,探索多元模式
各地在落实无害化处理工作中,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了多种有效模式。
浙江省建立了全省统一的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了从收集、运输到处理的全程标准化管理。该体系不仅覆盖了所有规模的养殖场,还通过信息化手段,确保了处理过程的透明和可追溯。
江苏省则创新性地推行“集中处理+保险联动”模式。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将无害化处理与养殖保险相结合,既减轻了养殖户的经济负担,又提高了处理效率。据统计,该模式实施后,江苏省病死畜禽的收集率和处理率均达到了95%以上。
山东省则注重区域性处理中心的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布局多个高标准处理中心,每个中心覆盖周边多个县市,形成了规模效应。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处理能力,还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
展望未来,持续发力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仍显不足,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公众对无害化处理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未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处理设施
- 鼓励技术创新,降低处理成本
-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 提升公众意识,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筑牢食品安全的防线,守护好我们“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