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催生高职教育改革,订单班学徒制成人才培养新趋势
新质生产力催生高职教育改革,订单班学徒制成人才培养新趋势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本身是绿色生产力,其发展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为高等职业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重要联结枢纽,职业院校一直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新质生产力对高职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要素变革的基本前提。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这也是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最大不同。这种全要素的跃升只有依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改进生产工具,并将全新的生产工具应用到劳动过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达到改造劳动对象的目标。这个过程清晰反映出:作为劳动资料的创造者和使用者,高素质的劳动者成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能动主体。因此,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全要素变革的核心能动要素,直接决定了多种生成要素配置组合的效率和生产力质态跃升的水平。
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载体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新质生产力需要的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精尖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能够突破“卡脖子”的顶尖研发人才,同样也需要更多能够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比如当前我国的芯片产业,在研发和设计上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是在芯片制造领域仍然面临极大的困境,究其原因就是应用型人才的缺失。因此,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所在。
从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功能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新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创新,强调前瞻性的技术变革和战略性的技术引领,而每一项技术更新换代的背后都离不开专业的人才团队。因此,在技术变革和创新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只有通过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反复的实践积累,才能催生产业形成新领域、发现新理论、总结新方法、产出新成果。所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势必会给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高职院校的应对之道
面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挑战,高职院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根据现代产业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成为职教界的理论共识和实践逻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58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高职本科专业247个。2024年教育部更新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其中中职新增了4个专业、高职新增了7个专业、职业本科新增了34个专业。
面向重点产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2024年4月,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结果,与2023年度相比,新增专业点6068个,撤销专业点5052个。新增专业主要集中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尤其是在先进制造业方面,聚焦重点产业链制造、装调、操作、运维等关键环节,支持增设集成电路技术、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等专业点2123个,占所有新增专业点近35%。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是以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本次调整就将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作为了增设的重点领域,为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表明了职业教育紧扣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行业企业,深入了解当前市场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调整优化课程标准、专业设置、学习模式等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不断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打造高标准实训基地,推动职业教育紧密对接当前行业、企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力求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基本功底扎实、专业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系统推进岗课赛证融通。针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性强的突出特点,职业教育逐步形成了以岗定课、以赛促课、以证融课的“岗课赛证”育人模式。“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实施大大提升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同时,用实战比赛经历和职业技能证书为其专业能力提供强力支撑,进而培养出更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人才需求前置,加大订单班人才培养。订单班是由企业与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企业提前预定学生组成的班级,其主要特点是定向培养、岗需对接、对口就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技能劳动者虽有2亿多人,但仅满足就业总量26%。因此,订单班人才培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二者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更对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校企双元育人,加强学徒制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以职业院校为主导,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招生招工方案,研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实行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双导师制度。现代学徒制要求“以企业为培养主体,以企业生产需求为导向,以工作岗位技能为本位”,实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施弹性学习时间和学分制管理,使学徒在工作中获得“识岗、知岗、胜岗”的能力,能够极大地填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
成功案例: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就业新机遇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劳动力作为支撑,而高质量就业又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进而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宣布,2024年春风行动圆满落幕,这是一场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搭建的就业桥梁。在行动期间,全国各地共举办了多达6.4万场招聘会,为广大求职者提供了超过4300万个岗位机会。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据全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大数据分析,目前技术技能岗位需求扩张明显,与普工的需求结构由“三七开”变为“五五开”,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人才需求旺盛。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特点和变化,反映出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巩固增强,也折射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
释放就业红利,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赋能增效。在高质量就业的推动下,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高质量就业还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竞争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今年上海海事大学举行的春季专场招聘会上,除了匹配学校优势专业的物流进出口相关行业外,还有约1/3的岗位来自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一批新兴产业,共吸引了近 500 家企业参加,提供约1.1万个工作岗位。
在天津市武清区,“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在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开展。在现场,企业招聘人员向求职者介绍招聘岗位和工作内容。据了解,本次招聘会有50家企业参与,提供机械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互联网信息技术、住宿餐饮等岗位1100余个。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有利于直接创造大量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源附加值的岗位需求,特别是伴随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可以更加充分体现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这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江苏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斌说。
“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新质生产力不断赋能传统产业的背景下,一些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些变革对新技术复合人才提出更多需求,也给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就业市场“热”,映射出产业活力足。今年,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各地发展的热词。多地大型招聘会纷纷开设“新质生产力”专区,众多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科技创新特点鲜明的企业“求贤若渴”。
上海市春季促进就业综合性大型招聘会就设立了 “新质生产力”专区,提供了算法工程师、产品经理、社区运营等多类型岗位。
“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解决当下的就业问题。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的改造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数字经济时代,还要灵活创新就业方式,使其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刘英表示。
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为高职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重要联结枢纽,职业院校一直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