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安全指南:应急处理方法与使用规范详解
电梯安全指南:应急处理方法与使用规范详解
近日,多地发生电梯安全事故,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一份详细的电梯应急培训课件在网上走红,该课件涵盖了电梯基础知识、安全须知、紧急情况处理以及事故预防与应对等内容。专家提醒,掌握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建议大家认真学习这份指南,防患于未然。
电梯应急处理方法
- 突然停电时电梯的处理方法
- 迅速检查电梯中是否有人;
- 如果困人,迅速启动《电梯困人应急救援程序》;
- 在完成检查或救人后,要在电梯厅门口设置告示牌;
- 在电梯厅门口布置人员,用户带重物上楼时,我们要协助搬运。
- 电梯突然停止时的处理方法
- 通知电梯维修人员;
- 迅速检查电梯中是否困人;
- 如果困人,迅速启动《电梯困人应急救援程序》;
- 在完成检查或救人后,要在电梯厅门口布置人员,用户带重物上楼时,我们要协助搬运。
- 电梯进水的处理方法(分两种情况)
3.1 电梯已经进水,且停在某层不动
- 迅速检查电梯是否困人,同时通知维修人员;
- 如果困人,迅速启动《电梯困人应急救援程序》;
- 到机房关闭电源;
- 将电梯通过手动的方式盘到比进水层高的地方;
- 阻止水继续进入电梯,清扫厅门口的积水;
- 在电梯厅门口设置告示牌,等待修理;
- 在电梯厅门口布置人员,用户带重物上楼时,我们要协助搬运。
3.2 电梯刚进水,还在运行
- 迅速将电梯开至电梯使用最高层楼,并关掉急停开关;
- 到机房切断电源,通知维修人员;
- 阻止水继续进入电梯,切断水源;
- 在电梯厅门口设置告示牌,等待维修人员检查或修理;
- 在电梯厅门口布置人员,用户带重物上楼时,我们要协助搬运。
- 台风季节、暴雨季节电梯的管理
- 检查楼梯口所有的窗户是否完好、关闭;
- 将多余的电梯开到顶层,停止使用,并关闭电源;
- 检查机房门窗及顶层,是否渗水,如果有的话,要迅速通知管理处;
- 如果只有一台电梯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强巡逻次数,如果发现有某处地方渗水,会影响电梯的正常使用,我们也要将此电梯停止使用,并关闭电源。
- 火灾情况下的电梯管理
- 按下1F电梯厅门口的消防按钮,电梯会自动停到1F,打开门并停止使用;
- 如果发现电梯消防按钮失灵时,用钥匙将1F的电梯电源锁从ON的位置转到OFF位置,电梯也会自动停到1F,打开操纵箱盖,按下“停止”的按钮;
- 告诫用户,火灾发生时不要使用电梯。
- 地震情况下的电梯管理
- 如果有预报,提前将电梯停止在1F;
- 如果没有预报,发生地震时,就近将电梯停止使用;
- 告诫用户,发生地震时不要使用电梯。
电梯安全使用规范
新安装的电梯,建设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 电梯机房、井道、底坑等土建工程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建设工程设计要求;
- 电梯选型配置应当与建筑结构、使用需求相适应,满足急救、消防、无障碍通行等要求;
- 机房应当安装空气调节器等通风、降温设施;
- 按照规定配置电梯应急电源或者断电平层装置;
- 实现电梯轿厢内公共移动通信网络信号覆盖,安装电梯故障监测系统;
- 公众聚集场所和住宅小区电梯,应当安装符合规定的视频监控设施;
- 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义务。
电梯投入使用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电梯使用单位:
- 新安装未移交所有权人的,建设单位是使用单位;
- 已经移交的电梯,所有权人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的,受托方是使用单位;未委托管理的,所有权人或者实际管理人是使用单位。使用单位不明确的,由电梯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协调确定。未确定使用单位的电梯,不得投入使用。
电梯使用单位是电梯使用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履行下列义务:
- 按照规定办理电梯使用登记和变更登记;
- 按照规定设置电梯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并定期组织培训;
- 建立电梯安全运行管理制度和电梯安全技术档案;
- 制定电梯事故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 保持电梯机房、井道、底坑等干燥,满足电梯安全运行的温度、湿度、照度等环境要求;
- 保持应急救援通道畅通,确保紧急报警装置有效应答;
- 在电梯显著位置张贴有效的特种设备使用标志、安全使用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96366 标识等;
- 依法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对电梯进行维护保养;
- 按照规定提出电梯检验、检测申请,配合做好维护保养、检验、检测工作,并进行监督和确认;
- 做好电梯使用情况日常巡查,保持电梯整洁,引导乘用人正确使用电梯,及时劝阻影响电梯安全运行的行为;
- 发现电梯出现故障或者接到电梯维护保养单位、检验、检测机构事故隐患报告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设置警示标志,及时组织修复,并公告停止运行的原因和时间;
- 使用单位发生变更的,及时移交安全技术档案;
- 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安全管理义务。在电梯内安装电子广告、智能控制系统、电动自行车智能阻止系统等设施的,不得影响电梯使用安全。住宅小区的电梯,非因维护保养、故障等安全原因,使用单位不得擅自停用。
电梯乘用人应当按照安全注意事项,正确使用电梯,不得有下列行为:
- 采用非正常手段开关电梯层门、轿厢门;
- 乘用明示停止使用或者明示处于非正常状态下的电梯;
- 毁坏或者拆除电梯标志、标识、电梯零部件及其附属设施;
- 运载超过核定载重量的货物或者乘用超载电梯;
- 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
- 在电梯内蹦跳、打闹、吸烟、便溺、乱扔垃圾,或者在运行的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攀爬、逆行以及在其出入口滞留;
- 使用载人电梯运载电动车及其电池;
- 其他影响电梯安全运行的行为。监护人应当履行对被监护人安全乘用电梯的监护义务。
公众参与电梯安全监管
电梯安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命安全,也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在积极推动电梯安全监管工作,但公众参与度如何?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公众参与是提升电梯安全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不仅可以提高电梯使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还可以促使政府和企业更加重视电梯的安全管理。此外,公众参与还可以促进电梯安全监管工作的透明化,增加公众对电梯安全管理的信任感。
目前,公众参与电梯安全监管的程度参差不齐。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平台获取电梯安全的相关信息,如电梯故障案例、安全检查结果等。这些信息的公开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众对电梯安全的关注度。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社区组织和志愿者团队也在积极开展电梯安全知识的普及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了居民的安全意识。
尽管如此,公众参与电梯安全监管仍面临不少挑战。首先,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存在。部分老旧电梯的维护保养情况不透明,导致公众难以了解电梯的真实状况。其次,公众参与渠道不够畅通。虽然一些地方已经建立了电梯安全投诉举报机制,但实际操作中,公众往往因为流程复杂或反馈不及时而感到沮丧。最后,公众的安全意识仍有待提高。许多人对于电梯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应急处理知识。
为了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
-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 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
-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
电梯安全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当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在电梯安全中扮演的角色,并积极参与其中时,才能真正实现电梯安全的长治久安。未来,随着社会对电梯安全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相信公众参与度将得到显著提升,从而为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