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徐央波&张北平教你读懂大便的秘密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05:5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徐央波&张北平教你读懂大便的秘密

大便的形状、颜色和气味,是身体健康的重要“预警灯”,能提供消化系统的信息。无论是通过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判断形状,还是观察颜色与气味的变化,这些细节都不可忽视。宁波市中医院的徐央波和广东省中医院的张北平两位专家,通过中医的角度深入解析了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他们指出,大便的形状、颜色和质地不仅能揭示肠道健康,还能预警多种疾病。

01

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形状背后的健康密码

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将粪便分为七种类型,每一种形状都与消化健康息息相关:

  • 第一型:坚硬分块状,表明严重的便秘,排便困难,通常是由于饮食中缺乏水分和纤维引起的。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可能会导致痔疮或肛裂。

  • 第二型:块状伴有凹凸面,仍属于便秘类型,表明大便在结肠中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增加纤维和水的摄入有助于缓解这种情况。

  • 第三至第四型:正常范围,其中第四型为理想状态,排便顺畅,代表着消化系统运作良好,纤维摄入和水分平衡充足。

  • 第五至第七型:多见于腹泻情况,可能与消化不良、压力过大或肠道感染有关。

02

大便颜色:健康的晴雨表

正常的大便颜色是棕色的,由肝脏分泌的胆汁赋予。其他颜色可能提示以下问题:

  • 黄色:可能是脂肪消化不完全的表现,胆汁分泌不足常会导致这种现象。

  • 红色:如果发现粪便带血,可能是痔疮、肛裂,也可能是肠道出血,需要立即就医。

  • 绿色:吃了太多绿色蔬菜或者肠道蠕动过快,胆汁没时间被完全分解。

  • 黑色:通常是消化道出血的警告,特别是上消化道。也可能因为吃了铁剂或黑色食物。

  • 灰白色:这可能是胆汁流通不畅的信号,比如胆管堵塞或肝胆疾病。

03

气味的秘密:肠道健康的晴雨表

大便的气味主要源于食物在肠道中的发酵分解。肠道内细菌分解未消化的食物,产生氢气、二氧化碳、甲烷及含硫化合物,这些成分赋予大便特有的气味。不同气味不仅与食物种类有关,也可能反映肠道健康状况。

  • 酸味:酸味的大便通常提示肠道发酵过于活跃,可能与乳糖不耐受有关。当肠道无法有效分解乳糖时,未消化的乳糖被细菌发酵,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和气体,从而导致大便带有酸味。此外,肠道菌群失衡或摄入过多糖类食物也会加剧发酵过程,引起这种气味。

  • 腥味:腥味大便通常是消化不良或肠道炎症。若肠内蛋白质未完全消化,会产生含氮废物,经过细菌分解后释放出难闻的腥味。此外,腥臭味可能指示肠道感染或食物中毒,需特别警惕。如果气味异常强烈并伴有腹泻,可能是感染性病原体(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所致。

  • 腐臭味:如果大便气味明显腐臭,可能与肠道内腐败细菌活动有关。高蛋白饮食,尤其是过量肉类,会导致未消化的蛋白质在肠道内分解,产生含硫化合物,从而散发出腐臭气味。如果伴随消化不良症状,建议减少高蛋白摄入,并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

  • 异常恶臭:如果大便气味异常刺鼻,且伴有浮便(大便漂浮在水面),可能提示脂肪吸收不良,如胰腺功能不全或胆汁分泌不足。脂肪未被有效吸收,会随大便排出,导致大便气味难闻且粘腻。这种情况下,通常大便还会出现黄色或灰白色,需要引起注意。

  • 气体较少、气味较淡:这意味着饮食中膳食纤维丰富,肠道菌群平衡良好。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有助于促进肠道健康,抑制有害细菌生长,从而减轻气味强度。

04

中医视角:大便变化与健康的关系

中医认为,大便的生成和排泄,与脾胃的腐熟运化、肝脏的疏泄、肾阳的温煦及肠道的传导功能有直接关系。大便的变化可能是身体出了一些问题的信号。观察大便的颜色、质地和形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消化系统的健康情况。

  • 大便变硬:便秘的表现,缺少水分,可能与消化不良或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 大便变得水样或稀薄:腹泻的表现,可能与肠道感染或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 大便先干后稀:多提示大肠的传导功能不畅。

  • 大便中出现血液:可能是痔疮出血、肛裂等肛肠疾病,或是消化道出血的表现。

  • 大便中出现黏液或浆果状物质:可能是肠道炎症或感染的迹象。

  • 大便中出现脂肪或油脂:脂肪吸收障碍的表现,可能与胰腺或肠道问题有关。

  • 大便中出现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完谷不化多为脾失健运、饮食停滞导致。

05

实战案例:肠易激综合征的预警与治疗

最近,演员杜淳的妻子王灿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自己暴瘦到79斤,此前还多次寻求增肥方法。早在7月30日,她就曾透露自己得了 “肠易激综合症”,对此,她表示想增肥不是刻意制造焦虑,而是自己“菌群失调”加上工作带孩子太忙产生焦虑,一直增肥失败。

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这种病症可以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发生,中青年(18~59岁)更为常见,女性的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得了肠易激综合征会有什么症状?

  • 腹痛:大多是下腹部疼痛,疼痛的部位也会发生变化,较少夜间发作。发作和持续的时间没有规律,在情绪应激和进食后加重,排气或排便后可缓解。

  • 腹泻: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每天排便>3次,但粪量少,多呈稀糊状,也可为软便或稀水样,且可能带大量黏液,但没有血便。大多在早晨起床或饭后出现。

  • 便秘: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大便干结、发硬,可呈小球状,量少,可带较多黏液。往往伴有便后不尽感,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有的按压腹部会疼痛。

还可能伴随以下症状:

  • 上消化道症状:如消化不良、胃灼热、反流等。

  • 肠外症状:如乏力、尿频、尿急及痛经等。

另外,患者还可能有焦虑、抑郁、头痛、头晕、失眠、易疲劳、浑身没劲等感受。肠易激综合征可反复出现,严重的可能会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所以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何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不是非常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肠道感染:研究表明,急性胃肠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几率可增加至6倍,可能与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后所致的肠道功能紊乱、肠黏膜屏障作用减弱等有关。

  • 精神心理障碍:不良心理状况会影响胃肠道生理功能,如焦虑、抑郁、恐惧等,使得肠道高敏感,继而易引起此病。面对外界刺激时,反应会更加强烈。

  • 食物因素:食物过敏、碳水化合物(如牛奶、大蒜、豆制品等)吸收不良、麸质(如小麦)敏感等情况都有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 肠道菌群失衡:高糖高脂饮食、精神压力、年龄增长、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的改变,影响肠道敏感性和神经调节,从而促使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

  • 内分泌因素:性激素可对胃肠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雌激素、孕激素可增加肠道敏感性,雌激素还可抑制结肠平滑肌收缩、让胃肠转运延迟。所以,女性患者腹痛等症状的持续时间比男性长,且程度更重。

那么,得了肠易激综合征该如何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目标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打消顾虑。因此需要医生结合个人情况,制订治疗策略,如明确诱发因素并予以去除、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等。肠易激综合征的预后情况较好,大多患者在1年内症状消失,所以无需过于担心。

06

如何改善大便异常?

针对便秘问题,可尝试以下方法改善:

  1. 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同时保证充足水分。

  2. 规律运动:适量锻炼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3. 建立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长时间憋便。

  4. 中医调理:如推拿(补脾经、清胃经)、中药(增液汤)等。

如果症状持续或伴有其他不适,建议及时就医以明确病因并获得针对性治疗。通过科学的方法观察和管理大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