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牺牲与拯救:一个持续半个世纪的哲学之问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15:4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牺牲与拯救:一个持续半个世纪的哲学之问

1967年,英国哲学家菲丽帕·福特(Philippa Foot)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伦理学思想实验——电车难题。这个思想实验不仅引发了哲学界的广泛讨论,也成为普通人思考道德决策的重要工具。在TED-Ed推荐的视频中,这个经典问题被重新呈现,引导观众深入思考牺牲与拯救的哲学意义。

想象一下,你站在电车轨道旁,一辆失控的电车正向你驶来。轨道上有五名工人无法逃脱,而你身边有一个可以改变轨道方向的开关。如果你扳动开关,电车将转向另一条轨道,但那条轨道上也有一名工人。你会如何选择?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困境。根据调查,大约90%的人选择扳动开关,牺牲一个人来拯救五个人。这种选择与功利主义(结果论)的观点相吻合,即认为道德上正确的决定是依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这一原则做出的。五个人的生命总归大于一个人的生命,即便是以牺牲一个人的生命为代价。

然而,当情境稍作改变,人们的反应却大不同。假设你站在天桥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正朝你驶来。前方轨道上有五名工人,而你旁边站着一个体型庞大的男人。如果你把他推下天桥,他的身体能够阻挡电车,拯救五个人的生命。但这样做会直接导致他的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约10%的人选择推下那个男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这个问题触及了功利主义与义务论(deontology)之间的根本分歧。功利主义强调结果的重要性,认为只要结果是好的,手段可以灵活选择。而义务论则强调行为本身的道德性,认为某些行为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不可接受的。在电车难题中,扳动开关被视为一种间接伤害,而推下天桥上的男人则被视为直接伤害。这种差异反映了人们在道德直觉上的微妙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电车难题的变体正在以新的形式出现。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面临着类似的道德困境。例如,当自动驾驶汽车遇到不可避免的碰撞时,系统应该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或碰撞的目标?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道德问题。

2024年4月26日,在山西省运城市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一起问界M7 PLUS追尾事故,引发了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广泛质疑。这起事故造成前机舱起火,包括驾驶员在内的三人遇难,其中还有一个刚满两周岁的孩子。事故疑与AEB制动系统有关,该系统是车企重点宣传的驾驶安全技术之一,据称可以通过雷达测出与前方车辆或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并利用数据分析模块将测出的距离与警报距离、安全距离进行比较,小于安全距离时将自动紧急刹车或使车辆减速。

这起事故凸显了自动驾驶技术在道德和法律层面的复杂性。目前,我国执行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将智能驾驶系统划分为0-5级,其中1级为“部分驾驶辅助”,2级为“组合驾驶辅助”,3级才达到“有条件自动驾驶”,4级为“高级自动驾驶”,5级为“完全自动驾驶”。目前实装的系统均为2级,然而,在营销中,“自动驾驶”的宣传却司空见惯。这种夸大宣传可能导致消费者过度信赖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从而引发悲剧。

在面对牺牲与拯救的道德困境时,我们不仅要考虑结果,还要考虑行为本身的正当性。正如康德的绝对命令所言:“在行动时,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看作目的,永远不能将其只看作手段。”这意味着,即使是为了更大的利益,我们也不能随意牺牲个体的权利和尊严。

电车难题及其变体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在复杂的道德决策中,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每个人的选择都受到个人价值观、文化背景和具体情境的影响。然而,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道德判断,从而在面对艰难选择时做出更加明智和负责任的决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