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重申母乳喂养至两岁建议,美国等国普及率仍处低位
世卫组织重申母乳喂养至两岁建议,美国等国普及率仍处低位
世界卫生组织(WHO)强烈推荐母乳喂养至少持续到婴儿6个月大,随后继续母乳喂养直至2岁或更长时间。这一建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科学研究和全球实践经验得出的权威结论。
科学依据:母乳喂养的独特优势
母乳不仅是婴儿成长所需的全面营养来源,还富含抗体和生长因子,能够增强婴儿的免疫力,降低感染性疾病的风险。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以有效预防感冒、腹泻等常见疾病,并减少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的发生。此外,母乳中的特殊成分还能促进大脑发育,为婴儿的智力发展奠定基础。
一项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的研究显示,尽管美国儿科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婴儿前六个月内进行纯母乳喂养,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2016年至2022年间,美国4个月和6个月时的纯母乳喂养率虽有上升,但仍远低于2030年健康目标。这一发现强调了需要进一步研究影响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的原因,特别是为什么许多母亲提早停止母乳喂养,从而为政策制定者和公共卫生机构提供依据,帮助更多家庭实现更长时间的纯母乳喂养。
全球实践:母乳喂养的现状与挑战
尽管母乳喂养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在全球范围内,母乳喂养的普及率仍不容乐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范围内,六个月以下的婴儿中,只有不到一半是完全母乳喂养的。在美国,这一比例更低,2020年纯母乳喂养的现状显示,只有25.4%的婴儿达到了六个月纯母乳喂养的标准,距离美国“2030年健康目标”中42.4%的目标仍有差距。
在发展中国家,虽然母乳喂养率相对较高,但许多母亲在婴儿6个月后就停止了母乳喂养,转而使用配方奶或固体食物。这种过早断奶的做法,不仅剥夺了婴儿获得母乳中重要营养和抗体的机会,还可能增加感染和营养不良的风险。
面临的挑战:从政策到文化
母乳喂养至两岁之所以难以普及,背后涉及多重复杂因素。其中,缺乏带薪产假政策是关键障碍之一。在美国,作为唯一一个没有国家级带薪产假政策的发达国家,许多母亲在产后不得不迅速返回工作岗位,缺乏时间和支持来维持母乳喂养。相比之下,拥有完善产假政策的国家,如丹麦和挪威,母乳喂养率显著更高。
除了政策因素,社会经济压力、文化观念和医疗支持不足也是重要障碍。在一些文化中,母乳喂养被视为“落后”或“不时尚”的行为,特别是在城市和高收入群体中。此外,许多医疗专业人员在母乳喂养方面的培训不足,无法为母亲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解决方案:从政策到社区支持
要提高母乳喂养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政策支持至关重要。研究显示,带薪产假政策的实施能显著提高母乳喂养率。例如,加拿大将带薪产假从六个月延长到十二个月后,母乳喂养的专属性率提高了近40%。
其次,改善工作环境和提供社区支持也非常重要。企业应设立哺乳室,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支持母亲在工作期间继续母乳喂养。社区层面,可以通过地方卫生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为母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信息。
最后,加强公众教育和医疗专业人员的培训同样不可或缺。通过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消除文化偏见。同时,医疗专业人员需要接受更多关于母乳喂养的培训,以便为母亲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母乳喂养至两岁,这一建议背后凝聚着科学的智慧和全球实践经验。虽然实现这一目标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政策支持、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我们完全有可能为更多婴儿创造一个更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