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方和谦:炙甘草的临床应用与配伍艺术
国医大师方和谦:炙甘草的临床应用与配伍艺术
国医大师方和谦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尤其在炙甘草的应用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炙甘草不仅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的功效,还能在多种病症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巧妙运用炙甘草,方和谦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口腔白斑:清解利湿的良方
2005年3月,一位39岁的男性患者因口腔白斑前来就诊。患者一年前在双侧颊部发现白斑,曾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口腔白斑。虽然局部无明显不适,但方和谦教授通过望闻问切,发现患者舌质红苔薄白,脉平缓,诊断为湿毒蕴肤型口腔白斑。
方教授拟定的治疗方案以清解利湿为主,方药组成如下:
- 生炙甘草各5g
- 生薏苡仁20g
- 白花蛇舌草15g
- 白茯苓10g
- 蝉蜕5g
- 丹皮10g
- 玉竹10g
- 银花10g
- 炒谷芽10g
- 炒白术10g
患者服用15剂后,左颊白斑逐渐缩小。二诊时,方教授根据病情变化,加入生地10g以增强清热养阴之效。经过三个阶段的治疗,患者左颊白斑痊愈,右侧也明显好转。
红皮病:祛风清营解毒的临床实践
另一位61岁的女性患者,因皮肤瘙痒伴多皮屑3年,加重1个月前来就诊。患者面色痛苦,面部、胸背部及四肢皮肤色暗红,表层有鳞屑,触之皮肤粗糙缺少弹性,口干、便干、溲黄,舌质暗,舌苔白,脉沉滑数。方和谦教授诊断为风热伤营型红皮病。
治疗方案以祛风清营解毒为主,方药组成如下:
- 苦参10g
- 土茯苓15g
- 赤芍10g
- 生地15g
- 元参10g
- 苦桔梗10g
- 生甘草10g
- 炙甘草10g
- 北防风10g
- 黄柏10g
- 牛蒡子10g
- 生石膏(先煎)15g
- 炒薏苡仁20g
患者服用6剂后,肤痒减轻,口干、便干均有改善,脱皮屑量减少。方教授坚持原方,继续服用6剂,皮疹逐渐痊愈。
咳嗽:养阴清热、利咽止咳的临床应用
2005年7月,一位20岁男性患者因持续咳嗽一个月前来就诊。患者平素喜食寒凉、甘甜、辛辣之品,近一月食生冷后出现咽部不适,咽痒作咳,痰少。西医诊断为咽喉炎,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方和谦教授诊断为火郁伤津、肺窍不利型咳嗽。
治疗方案以养阴清热、利咽止咳为主,方药组成如下:
- 北沙参10g
- 麦冬10g
- 苦桔梗10g
- 丝瓜络6g
- 板蓝根10g
- 生炙甘草各5g
- 玉竹10g
- 马勃5g
- 元参6g
- 生地10g
- 薄荷5g
- 连翘10g
- 茯苓10g
患者服用7剂后,咽痒、咳嗽症状明显好转。二诊时,方教授根据病情变化,继续使用原方7剂,最终痊愈。
生炙甘草的配伍艺术
通过以上三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到方和谦教授在炙甘草应用上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生炙甘草虽然功效不同,但合用时能产生补中寓泄、扶正祛邪的效果。生甘草长于清火,炙甘草长于温中,两者相辅相成,既能清除邪气,又能补益正气。
在口腔白斑的治疗中,生甘草的清热解毒作用与炙甘草的补中调和作用相得益彰;在红皮病的治疗中,生甘草的解毒之功与炙甘草的健脾补中作用相互配合;在咳嗽的治疗中,生甘草的宣散风热与炙甘草的补中健运相互协调。这些都体现了方和谦教授在炙甘草配伍上的精妙之处。
炙甘草:中医临床中的“国老”药材
炙甘草在中医临床中被誉为“国老”,不仅因为其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的功效,更因为它在方剂中能够调和药性,减少药物副作用,使药效更温和持久。方和谦教授的临床经验表明,炙甘草的巧妙运用,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
然而,炙甘草虽好,但并非万能。方和谦教授也强调,炙甘草不宜长期大量使用,以免引起水肿、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孕妇及特定疾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合理用药和专业指导是确保安全有效的关键。
国医大师方和谦教授对炙甘草的应用经验,为我们展示了中医临床的博大精深。通过辨证施治,巧妙配伍,炙甘草在多种病症的治疗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智慧,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