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心脏病多发,专家解析冬季心血管病防治要点
气温骤降心脏病多发,专家解析冬季心血管病防治要点
随着冬季的到来,心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据统计,冬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夏季高了近一半,死亡率也比夏季高三成。具体来说,当气温降低到12℃以下,每降低1℃,心脏病发病率就会增加2%。因此,了解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
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
气温骤降导致血管收缩:寒冷天气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这种血管收缩的现象会使得心脏需要更多的力量来泵血,进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血压波动:冷空气刺激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使得心脏收缩力增加,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寒冷就像“增压器”,导致血压产生波动,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摄入过多高热量食物:温度降低会刺激食欲的提高,增加对高热量食物、重口食物的摄入需求,这样才好御寒。然而过多的油脂、盐分和糖分对身体而言是一种负担,容易引起血压、血脂升高,相关心脏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血液变黏稠:冬季寒冷,喝水减少、油脂摄入过多,血液的黏稠度有所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从而增加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运动锻炼减少:天气变冷,雨雪增加,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减少了户外活动和运动的时间。缺乏运动锻炼,人容易长胖,同时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
呼吸道感染增加:冬天最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病患者一旦感染上呼吸道疾病,很容易加重心血管疾病。
情绪不稳:很多人存在季节性情绪失调的情况,特别是秋冬季比较明显。而冬季萧瑟,户外活动减少,人处于封闭室内的时间增多,都会导致情绪波动,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这对心血管患者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凝血五项指标的意义
凝血五项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imer),是评估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参数。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状况、纤维蛋白原的活性及含量,以及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状态。
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状况,是评估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延长可能表示外源性凝血途径障碍,如肝功能减退、维生素K缺乏、凝血因子缺乏等;缩短可能提示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和检测凝血因子Ⅷ、Ⅸ、Ⅺ是否存在缺陷。延长可能提示内源性凝血途径障碍,如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等;缩短可能表示高凝状态。
凝血酶时间(TT):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即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活性及肝素含量。延长可能由于纤维蛋白原含量减低、存在异常纤维蛋白原或血浆中肝素含量增高;缩短可能表示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或高凝状态。
纤维蛋白原(FIB):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对评估凝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升高可能与急性炎症、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相关;降低可能表示肝功能衰竭、共同凝血途径抑制物缺乏等。
D-二聚体(D-Dimer):主要反映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状态。阳性可能表示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
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凝血系统的异常情况,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冬季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保暖防寒:保持室内适宜温度,外出注意添衣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留心室内外冷暖转换,心血管病患者要特别注意面部保暖。
适量运动:选择室内运动,运动前做好热身。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适量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心肺功能。有条件的选择在室内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机、室内游泳等。
健康饮食:少盐、低脂、高纤维,避免高热量食物过量摄入。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低盐低脂,戒烟限酒,多喝温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减轻心脏负担。秋冬季节,室内外温差较大,血管的剧烈收缩易使得血管壁上附着的斑块脱落,斑块随血液流到狭窄的地方就容易堵塞血管。
控制情绪,避免疲劳:精神紧张、忧虑、悲伤、烦恼、焦虑等异常情绪和过度疲劳,都会引起全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再加上寒冷的作用,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因此,要保持心态平和,遇事莫急躁,多与家人、朋友交流,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定期监测,及时就医:高危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心血管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平时遵医嘱规律用药,留意身体变化,及时就医排查。
心血管疾病是冬季健康的一大威胁,但通过了解其高发原因和预防措施,我们完全可以降低发病风险。请定期进行凝血五项指标检查,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共同守护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