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六义与现代诗歌创作:从赋比兴到梦幻叙事
《诗经》六义与现代诗歌创作:从赋比兴到梦幻叙事
“诗和散文等叙事文学不同在于有由此及彼的过程,读诗时呈现的内容大于文字本身,能激发想象力,高度概括就是‘比’说什么不一定就是什么,是从表象上升到意象,融入人生经验。”这是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张鲜明对诗歌创作的深刻理解。作为一位在新闻诗、梦幻叙事和幻像摄影等领域都有卓越成就的诗人,张鲜明的创作理念为我们理解《诗经》六义在现代诗歌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不仅是《诗经》的核心内容,更是后世诗词创作的重要基础。其中,赋比兴作为诗歌的表现手法,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被现代诗人广泛运用。
赋,即直接铺陈叙述,是诗歌创作中最基本的手法。在现代诗歌中,赋的手法往往体现在对场景的细腻描绘和对情感的直接抒发上。例如,张鲜明在创作新闻诗时,就特别注重新闻要素的呈现和事件过程的叙述,但同时又强调将新闻事件提炼、转化为诗歌意象,让诗歌既有新闻性,又有诗意。
比,即比喻,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比喻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张鲜明认为,诗歌的魅力在于“由此及彼”的过程,即通过表象上升到意象,融入人生经验。这种理念与《诗经》中“比”的手法不谋而合。在现代诗歌中,比的手法被广泛运用,诗人通过新颖的比喻和象征,创造出独特的诗歌意象,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深度。
兴,即起兴,是诗歌中用来引发情感和意境的手法。在现代诗歌中,兴的手法往往体现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生活场景的捕捉上。通过兴的手法,诗人可以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创造出既真实又超脱的诗歌境界。
除了赋比兴这些表现手法,风雅颂作为《诗经》的三种诗歌形式,也在现代诗歌中得到了新的诠释。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带有地方色彩。在现代诗歌中,风的形式体现在对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的描写上。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作,内容多涉及政治。在现代诗歌中,雅的形式体现在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反思上。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现代诗歌中,颂的形式体现在对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的赞颂上。
然而,现代诗歌并非简单地重复古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正如张鲜明所说:“文学艺术重要的是发现,给人新鲜感、惊讶感。”现代诗人通过创新的形式和独特的视角,为传统诗歌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张鲜明开创的“梦幻叙事”和“幻像摄影”等创新文学形式,就为现代诗歌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通过解构日常,启发人将视点从单一现实转向梦境、想象、创造虚幻等非理性场域,从未知、不可见、不确定中关照理性之风吹拂不到的潜意识力量,使人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手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这句话虽然看似是对唐代诗歌的极高评价,但也暗示了诗歌创作的难度和挑战。然而,正如张鲜明所说:“文学艺术重要的是发现,给人新鲜感、惊讶感。”现代诗人通过创新的形式和独特的视角,为传统诗歌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学习《诗经》的六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的本质和技巧。无论是直接叙述的“赋”,还是比喻生动的“比”,亦或是引发情感的“兴”,都能让我们的作品更具韵味和深度。让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写出更多优美动人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