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暑神诗:品读苏东坡这5首七绝,凉风习习,学会其文字创作手法
解暑神诗:品读苏东坡这5首七绝,凉风习习,学会其文字创作手法
苏东坡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是其在杭州任职期间创作的一组诗,描绘了望湖楼周围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这组诗不仅展现了苏东坡卓越的艺术才华,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独特感悟。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五首七绝,感受其中的凉风习习,学习其文字创作手法。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东坡这首七绝可谓是脍炙人口,经常可以读到。前两句写风雨欲来的景象,非常生动逼真。虽然文字未见如何装饰,但“黑云”与“白雨”、“翻墨”与“跳珠”两厢对比,画面自然而然的鲜明无比,并且好像活过来一样,故能给读者以冲击力。
三四句转得非常突兀与快,也是暗合骤雨忽然停下来的情况。第三句是写风乍起好像把雨吹走,然后剩下雨停后的静止画面“望湖楼下水如天”,有种戛然而止,可令读者静默不做其他思想的感觉。
抓住生活常见的某一瞬间场景,进行提炼成诗,正是诗人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这首诗也是比较有意思。前两句采用流水式的写法,娓娓道来,前句与后句也是进行对比来写。“放生鱼鳖”“无主荷花”,有一来一去之感觉。虽然文字平凡,但气韵盎然。
一二句尚可说写得比较普通,但三四句却见大诗人笔力,非常具有冲击力与张力,耐品。三四句采用对仗笔法,但又不显得呆滞,而是灵动非凡。多种文字手法糅合在一起,交相辉映。“水枕”“风船”这种组合的意象非常精练而有意味。“山俯仰”“月徘徊”均采用拟人手法进行对照,再与前面的“水枕”“风船”构成一幅动态逼真的山水画。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这首诗苏东坡转换了视觉,从前两首的较大的镜头转到了眼前的事物上来。前二句写水上植物的繁多茂盛。“乌菱白芡”“青菰绿盘”两句四个名词植物,意象强度就上来了,画面质感就强。
第三句采用“忽忆”进行直接转折,写到曾经的“尝新”上面,从而为第四句打开空间。以前的“尝新”如何不如眼前的“尝新”啊。“滞留江海得加餐”,就是对一二句的“乌菱白芡”“青菰绿盘”最好欣赏。而“滞留江海”也是苏东坡对自由自在退隐生活的向往。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这首又是另外一个角度切入,描写望湖楼边的游人风景。首句是写美女划船,次句则非常细腻刻画细雨中,美人头上的翠翘也打湿了,大诗人对生活中细节处的观察能力是无与伦比的。前二句很鲜明的刻画了一个游湖佳人形象,为后续做铺垫。
三四句从一二句的佳人形象中拓展开来。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夏日开白花。果实蓝黑色。《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古人有以杜若比拟美人佳人的意思,这里也是暗喻为一二句所刻画的佳人。
故此,才有第四句的“吴儿不识楚辞招”,意即这么好的佳人,你们都不认识么?采用杜若与楚辞来暗喻,手法蕴藉雅致而风流无限。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东坡很喜欢采用对仗的形式写诗句,本诗的一二句又是对仗手法,更能增加感染力。
首句的小隐中隐,是化用白居易诗中典故而来。唐 白居易 《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諠。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留司官”亦即是闲官。由此引出第二句的“长闲胜暂闲”,这是对应小隐中隐。
第三句写自身什么都没有,也没有羁绊牵挂,那就更加向往悠闲生活了。其实这句是为了第四句而做转折铺垫的,犹如弯弓搭箭,蓄势待发。第四句“故乡无此好湖山”就是那支箭,非常有力的顺承而发出。眼前的湖山真的很悠闲安然啊,故乡都没有这么好的湖山。正因为有前面三句的衬托,最后这句才显得有力度,而不会虚泛无力。
我们创作诗词时一定要注意,好的尾句往往不是无根之萍,一定要有足够的衬托来拱起,才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