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修炼:道家修仙的现代演绎
太极拳修炼:道家修仙的现代演绎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其修炼方法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炼过程,太极拳不仅提升了身体素质,更是达到了身心合一的境界。这种修炼方式体现了道家追求“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追寻内心的平静与升华,体验道家修仙的智慧。
太极拳与道家文化的渊源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道教思想,特别是“太极”这一概念的运用。《南华经·大宗师》中提到:“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这里的“太极”指的是道的性质和状态。《周易·系辞》则进一步阐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表明太极是至高无上的宇宙本源,由太极衍生出天地、阴阳。
“太极”学说被道家和道教吸收,构建了以太极为最高宇宙本体的理论体系。太极拳的形架与道教科仪中的禹步、八卦步、太极圆环步等有相似之处,这些步法源自中国古代的养生术。太极拳的基本姿势,如“十三势”,与道教科仪中高功手执朝简的姿势相同,都蕴含着混元一气、抱元守一的意义。
太极拳的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道教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思想,强调重生贵生、尊道贵德的宗旨,形成了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锻炼功法。这些功法在太极拳的功法拳理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例如,“柔弱胜刚强”的理念在太极拳中体现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技巧,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策略则源自《道德经》中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庄子》中的“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太极拳作为道教养生术,可以说是一门“科学,是一本永远写不完的书”。它虽不是道教的专利,但与道家文化有着“血缘”关系,在道教上有抹不去的烙印。传统的武当、陈、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争相竞秀,各展风采。
太极拳修炼的三个阶段
太极拳的修炼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三个阶段不仅体现了道家修仙思想的现代演绎,也展现了太极拳独特的修炼体系。
炼精化气
炼精化气是太极拳修炼的基础阶段,主要通过调整身体结构和呼吸方法,使身体达到放松和协调的状态。这一阶段的修炼重点在于“三盘”的训练:上盘(肩)、中盘(腰)和下盘(胯)。
上盘修炼:在盘拳架时,上盘始终要松沉,要虚腋沉肘,肘不离肋,肘不贴肋,肘与肋之间以空一拳头为宜。不虚腋沉肘,双臂就会贴着躯干,内气受阻,僵劲难除。肩的放松,须与肘相随,肘的屈坠,可以加大肩的松沉。此外,还须注意胸空腹实,虚领顶劲。沉肩松肩与顶劲配合起来,才能体现出轻灵气势,否则,“上盘神不顶,一身难轻灵”。这里说的顶劲,不单指头部,而是从胯(底盘)以上皆要提起精神,经腰而上,顺着颈部,贯至头顶百会穴。这里,要特别注意,虚领顶劲时,肩不能耸起,相反,肩要松沉,肘要屈坠。顶劲时,沉劲不丢;沉劲时,顶劲不失。上下有股对拔对拉的气势,使得躯干竖直,出现一种空灵舒适、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觉。再就是与胸空腹实相配合,因为,两臂与胸背相连,胸空腹实,上虚下实,可增大两臂的灵活性,增强两臂的气感。结合顶劲,“含胸拔背”的感觉,就出来了。这些与肩直接相关的部位配合得越充分,肩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肩要塌下,不可架起。转圈机关,全在于肩。故肩中骨缝,宜令开张。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
中盘修炼:太极拳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周身一家,练的是阴阳的协调。而要做到这一点,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腰如车轴,身如车轮”。腰为人体之中心,为上下沟通之枢纽,练拳时不论做什么动作,都要用腰来带。中盘(腰),系力之源泉,四肢百骸皆由此带动。通过腰椎的旋转和胸腹的折叠来带动全身,对于手臂的动作,应由腰而脊而背而肩而肘而手,形于手指;对于腿部动作,应由腰而胯而膝而踝而脚而趾;这样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可见,上、下盘皆由中盘带动,中盘在三盘中,居主宰地位。中盘一动,引领全身,四肢百骸,融为一体。然而要真正做到主宰于腰,每一个动作都要用腰来带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初学者往往手脚都不能配合好,更谈不上以腰来带动了。只有通过不断练习体会,才能逐步掌握主宰于腰的要领,开始时,有些动作能用腰来带,还有些动作不能用腰来带,到后来,达到所有的动作都能用腰来带,甚至一些极小的动作都能做到主宰于腰。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每天反复练习拳架,在充分放松的条件下,静心慢练,悉心体会松腰转腰,以腰来带动全身的感觉。功久,则全身协调,外形柔顺。这里要特别指出,用腰来带动动作,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为动腰而动腰。有的人,打拳时,腰胯乱晃,与手脚动作不协调,自以为是用腰带动动作,实际上是一种违反太极自然之理的妄动。明虚实、知阴阳,乃太极拳第一要义。而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全在于腰。推手时,就是通过转腰来变换虚实。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也是源于腰,如果没有腰的旋转和胸腹的折叠转换则四肢的缠绕便失于本而流于妄动,就不可能形成周身的螺旋缠丝,也就不可能舍己从人,沾粘连随,引进落空,得机得势;就必然被动挨打,为人所制。打太极拳之所以要主宰于腰,还因为腰不但维系着全身中正和平衡,还关系到内气的集聚和运行。丹田和命门乃练习太极内功的重要部位,都在腰部。所谓前丹田气之海,后丹田气之根。(命门又称之为后丹田)。拳经云:“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练拳时注意松腰,塌腰,虚腰,使腰能灵活,旋转自如。气沉丹田,两肾抽换,则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下盘修炼:胯为大腿根部,左右各一。胯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它与尾骨、骶骨共同组成骨盆,起着支撑脊柱和上体的作用。胯为上体之底盘,为人体最大的关节。首先,下盘(底盘)要平、正、稳。只有底盘平正稳了,躯干才能中正竖直。就像石碑的底座一样,底座平正稳住了,石碑才能竖得正直稳当,不至歪斜倾倒;其次,底盘要松。只有底盘松了,丹田之气才能下到脚底。太极拳的中定功夫全在于腰胯,能松腰落胯,则能气沉入地,两足有力,下盘稳固,上轻下重,稳重如山。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全在于腰胯,旋腰转胯,松腰落胯,即可调节虚实,化发自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极拳懂劲的功夫也就是腰胯的功夫。故拳经云:“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因为胯为大腿的根部,人的上体重量全部落在胯上,人要站立行走,负重等,因此胯关节特别强大结实。要把胯松开,确实不易。有很多人练拳几十年,胯还是没有松开。有人以为压腿、劈叉就能把胯松开,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松胯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非功久不能。平日行拳走架,推手,站桩,要注意松沉,意念多灌注于胯的放松,久而久之,胯关节自会松开。一旦胯松开了,内气即可从两条腿到达涌泉穴,即可松沉入地,落地生根。腰胯问题是练习太极拳的重点,也是太极拳的难点。练拳时,松腰落胯,圆裆扣膝,旋腰转胯,带动四肢。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内带外,周身一家。
炼气化神
炼气化神是太极拳修炼的进阶阶段,注重内气的运行和精神的提升。这一阶段的修炼重点在于“三盘气圈”的形成:
胯气圈:丹田气足之后,就向下行,经裆沿两腿内侧至涌泉,再由涌泉顺两腿外侧而上至胯,向后,到达命门,再向前,归于丹田,循环往复,形成“胯气圈”。
腰气圈:胯气圈之气上行至腰,带脉鼓胀,胸腹折叠,形成“腰气圈”。
肩气圈:腰气圈之气沿脊柱上行至两肩,形成“肩气圈”。“肩气圈”之气再继续运行,至两臂及双手,达于指尖。
“三盘气圈”都形成后,就可以逐步打通大小周天,做到“气遍身躯不稍滞”。
炼神还虚
炼神还虚是太极拳修炼的高级阶段,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这一阶段的修炼重点在于精神的净化和心灵的升华。通过长期的修炼,使身心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实现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太极拳的现代意义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太极拳具有显著的身心健康效果。它能够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并且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焦虑。更重要的是,太极拳的练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冥想,它能够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在现代社会中,太极拳的普及意义日益凸显。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方式,更是一种生活艺术。太极拳强调平衡与和谐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忙碌与宁静之间找到合适的节奏,让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太极拳的修炼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只有日积月累,才能真正体验到它的美妙之处。
太极拳作为道家修仙思想的现代演绎,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它将道家追求长生不老、驾驭自然力量的超自然理想,转化为现实可行的身心修炼方法。通过练习太极拳,现代人可以追寻内心的平静与升华,体验道家修仙的智慧。这种独特的修炼方式,既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