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山东黄河三角洲:从“绿色沙漠”到鸟类天堂的生态蝶变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12:3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山东黄河三角洲:从“绿色沙漠”到鸟类天堂的生态蝶变

黄河三角洲,这片由母亲河数千年雕琢而成的湿地,如今已成为373种鸟类的安居之所,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然而,这片生机盎然的湿地曾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近年来,通过科学治理和生态修复,黄河三角洲重现生机,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01

从“绿色沙漠”到生态乐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保滩护堤,黄河三角洲引入了互花米草。然而,这种看似无害的植物却迅速蔓延,形成了所谓的“绿色沙漠”,严重威胁湿地生态平衡。互花米草根系发达,一株最多可产生600多粒种子,一平方米可产生百万颗种子,不仅抢占了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还导致底栖生物大量死亡,鸟类栖息环境恶化。

面对这一生态危机,东营市自2016年起,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探索互花米草治理技术。经过不懈努力,科研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刈割+围淹”“刈割+翻耕”等治理模式。在治理过程中,东营市还自主研发了适用于湿地环境的机耕船和改良型旋耕机,有效提高了治理效率。截至2024年,保护区已成功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清除率达99%以上。

02

科学修复,重现湿地生机

湿地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模式,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等措施,恢复湿地生态功能。近年来,保护区改建6座引黄闸(船),引提水能力从不足40立方米/秒提升至131立方米/秒,实现了全天候补水。据统计,近三年生态补水总量突破5.3亿立方米,有效维持了湿地生境的稳定。

在植被恢复方面,保护区以盐地碱蓬等本土植被为修复目标,通过水系连通、潮沟疏通、微地形塑造等手段,促进本土植物自然繁衍。目前,已成功修复盐地碱蓬5.2万亩,湿地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03

科技赋能,守护生态家园

湿地保护离不开科技支撑。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综合运用互联网、无人机、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立了20处AI图像识别点位,全国首创东方白鹳繁殖行为识别技术。此外,保护区还研发了“多彩黄三角”应用平台,用于野外记录和鸟类识别,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跟踪珍稀鸟类128只,获取有效信息15360条,为科学保护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持。

保护区还建设了200余处视频监控点,搭建3处无人机自动巡航系统、10处红外摄像系统和2处海上雷达预警系统,构建起“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为智慧监管提供了坚实保障。

04

生态红利,惠及万千生灵

生态修复成效显著,黄河三角洲再次成为鸟类天堂。据统计,保护区内鸟类种类已从最初的187种增加到373种,其中包括2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和6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024年鸟类迁徙及繁殖期专项调查显示,保护区内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繁殖,丹顶鹤野外繁殖达14巢、越冬数量达320只,东方白鹳成功繁殖202巢、繁殖幼鸟526只,黑嘴鸥繁殖种群稳定在1万只左右,朱鹮成功孵化幼鸟20只。

今年7月26日,保护区内的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山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黄河三角洲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卓越成效,也彰显了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决心和能力。

05

展望未来,续写生态华章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将组织开展第五次全省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对湿地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功能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评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继续秉持科学保护理念,持续巩固生态修复成果,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生态智慧。

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修复之路,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从“绿色沙漠”到生态乐园,这片湿地的华丽转身,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未来,随着持续不断的保护和修复,黄河三角洲必将绽放更加绚丽的生态光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