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理解“性相近,习相远”?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26:2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理解“性相近,习相远”?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人性与习惯之间的关系。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本文将从孔子及其弟子对“性”的理解出发,探讨后世儒学家对这一概念的不同解读。

孔子与弟子对“性”的理解

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君子慎所习。”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习惯和环境不同,人的行为和品德会相差很远。因此,君子应该谨慎地选择自己的习惯和环境。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真正能够理解“性”这一概念的人并不多。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闻一知十,能够深刻理解孔子的教诲。曾子也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他明白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自然也能理解孔子对“性”的阐述。而子贡则有自知之明,他承认孔子关于“性”与“天道”的言论深奥难懂,自己只能理解一部分。

孔子为什么“罕言性”?

孔子很少谈论“性”,原因在于这一概念深奥难懂,常人难以领悟。即便讲解,也未必能被理解。因此,孔子选择谨慎地谈论这一话题,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后世儒学家对“性”的不同解读

孟子的“性善说”

孟子在《孟子·告子》篇中提出“性善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仁义理智根于心。这一观点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会影响人的行为,但本性是向善的。

荀子的“性恶说”

与孟子相反,荀子在《荀子·性恶》篇中提出“性恶说”,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人为的结果。这一观点强调了教育和法律对人的约束作用。

扬雄的“性善恶混之说”

扬雄在《法言·修身》篇中提出了“性善恶混之说”,认为人性是善恶混杂的,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修其善,就成为善人;修其恶,就成为恶人。这一观点介于孟子和荀子之间,更强调个人选择的作用。

结语

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并没有明确说明“性”是善还是恶。在历代注解中,只有皇侃的《论语义疏》没有用善恶来解释这一概念。孔子的原意更倾向于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而非先天本性的善恶。

这一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说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性论的重要论述。理解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