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纳米管研究持续领跑,香港城大突破助力清洁能源发展
中国碳纳米管研究持续领跑,香港城大突破助力清洁能源发展
碳纳米管,这种由碳原子组成的纳米级管状材料,因其卓越的机械、电学和热学性能,被誉为“新材料之王”。近年来,中国在碳纳米管研究领域持续领跑,从清华大学成功制造70厘米长的碳纳米管,到北京大学研发出动态强度高达14GPa的碳纳米管纤维,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令人瞩目。
香港城大突破:碳纳米管助力清洁能源
2024年2月,香港城市大学(城大)化学系叶汝全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自然催化》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单壁碳纳米管在电催化领域的巨大潜力。
研究团队发现,通过使用不同直径的碳纳米管基底,可以调控酞菁钴(CoPc)分子的弯曲角度,从而显著提升其电催化性能。实验结果显示,这种弯曲的分子电催化剂能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的效率提升至60%,远超过传统方法。
这一突破不仅为开发高性能分子电催化剂开辟了新路径,更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叶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是CoPc等催化剂的理想支撑载体材料。因为碳纳米管的大比表面积,容易分散纳米粒子,避免粒子聚在一起,而且具有高电子电导率,因此在电化学应用中极具前景。”
碳纳米管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应用
除了在电催化领域的突破,碳纳米管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应用正日益广泛。日本电装公司与芬兰Canatu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碳纳米管技术在自动驾驶和环保领域的应用。双方计划开发透明加热器、车载摄像头加热器等产品,以提升驾驶安全性并推进碳中和目标。
此外,碳纳米管在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清洁能源设备中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优异的导电性和机械性能,使其成为制备高效、柔性能源器件的理想材料。
未来展望:太空电梯的关键材料
碳纳米管的高强度和轻质特性,使其成为太空电梯缆绳的首选材料。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备受关注,清华大学成功制造70厘米长的碳纳米管,并计划实现工业化生产。北京科技大学则研发出多级缆索系统设计,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
一旦太空电梯建成,将大幅降低太空运输成本,从每千克数万美元降至约200美元,为人类探索太空开辟新的途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碳纳米管这一关键材料的持续创新。
结语
从清洁能源到太空探索,碳纳米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社会。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持续领跑,不仅体现了科技创新的实力,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碳纳米管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其独特价值,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