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创新保护22处古建筑,立法保障守护海丝记忆
泉州创新保护22处古建筑,立法保障守护海丝记忆
泉州,这座被誉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历史名城,以其22处珍贵的古建筑遗产,向世人展示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建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挑战。
泉州古建筑的历史价值
泉州的22处古建筑遗产,包括开元寺、清净寺、洛阳桥等,它们不仅是泉州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宋元时期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窗口。这些古建筑不仅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还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存。例如,清净寺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见证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辉煌历史。
泉州古建筑的保护现状
面对这些挑战,泉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例如,通过立法保护文化遗产,制定并实施《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规,为古建筑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创新性地采用“微更新、微扰动”的保护方式,避免大拆大建,保持古城的历史风貌。
泉州古建筑的保护措施
泉州古城总面积6.41平方公里,内有历史文化街区4个、世界文化遗产8处、国家级文保单位8处、省级文保单位11处、市级文保单位40处。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下,由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统筹协调古城发展与保护工作,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留人留形留乡愁”的古城活态保护理念采用微更新、微扰动的方式,在做好名城保护规划、“城市双修”总体规划和市政、交通、消防、绿地、防灾等专项规划的基础上,采用微更新、微扰动的方式,按照“一轴三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西街、后城、城南三个片区)的发展格局,分期分八片,利用古城内古代排水肌理,“先地下、后地上”实施古城街巷综合提升,先后开展金鱼巷微改造、中山中路综合保护提升项目、古城街巷综合提升、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山南路及中山南路(涂门街—义全街)周边片区提升工程项目等项目,加强古城业态管控和引导,多方面保护提升古城。
泉州古城的花巷89号,原为泉州市传统风貌建筑,经历近百年的风霜洗礼,建筑已开始出现各种结构性病害。为推进泉州古城保护提升,活化利用传统风貌建筑,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在开展古城街巷提升过程中,对花巷89号等一批古城风貌建筑空间进行修缮提升,将花巷89号打造为“古城文化会客厅”,引导古城业态更新,充分展示泉州历史文化底韵。
保护泉州古建筑,我们能做什么
作为普通市民,我们也可以为保护泉州古建筑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古城文化的传播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身边的古建筑,不随意破坏;支持和参与相关的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
泉州古建筑是泉州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