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我国抗生素残留水平居高,耐药性风险亟待重视
研究揭示:我国抗生素残留水平居高,耐药性风险亟待重视
近期,《科学通报》发布的一项重要研究揭示,我国地表水中抗生素残留浓度远超工业发达国家水平。这一发现不仅敲响了环境安全的警钟,更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风险的深切关注。抗生素残留问题,已悄然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抗生素残留:从哪里来?
抗生素残留的主要来源包括人用和兽用抗生素的使用。自1940年代以来,人类开发出了新型抗生素,使用量逐年增大。在15年间,全球抗生素消费量增长了65%,主要集中于中低收入国家。目前,全球性的抗生素大规模使用已成为一个主要的公众健康隐患。某些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病性的细菌已经对制药工业开发的大多数抗生素分子产生了耐药性。除此之外,施用于人和动物的抗生素,以及来源于宿主的耐药菌已在环境中广泛传播。 细菌正向抗生素耐药性能力增加的方向进化。 环境、动物或人类宿主中的菌群之间的基因交换永远存在。 因此,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斗争必需全面考虑。抗生素对不同宿主的影响难道不应该被考虑在内吗?
耐药性:看不见的威胁
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威胁。2015年,全球每天消耗423亿剂的抗生素。耐药性指某些细菌耐受一种或多种抗生素作用的能力,由细菌基因组中的某些基因编码。 对于特定抗生素,细菌的耐受性主要包括四种生物化学机制:
- 细菌膜对该抗生素的抗渗性;
- 细菌对渗入抗生素的外排;
- 通过对作用靶点的定量或定性修饰,降低抗生素与细菌靶点的亲和力;
- 利用细菌酶使抗生素失活。
然而,公众对抗生素耐药性的认知仍显不足。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的调查显示,虽然半数以上受访者听说过“耐药性细菌”和“抗生素耐药性”,但只有39.2%的人知道耐药性细菌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种认知的缺失,无疑加剧了抗生素滥用的风险。
案例警示:就在我们身边
抗生素残留问题并非遥不可及的威胁,而是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2024年6月,湘潭市公安局岳塘分局破获一起重大“问题泥鳅”案,涉案金额高达7400余万元。这些泥鳅中恩诺沙星残留量超标10倍,通过层层销售,最终流入饭店、食堂和居民餐桌。
无独有偶,浙江临海市也查处了一起“问题鸡蛋”案。2023年5月至9月期间,经销商王某销售含有地美硝唑、甲硝唑等抗生素成分的鸡蛋达10余吨,恩诺沙星、甲氧苄啶等成分最高超标40多倍。这起案件涉及8家蛋鸡养殖场,现场查获“问题鸡蛋”18万余枚,涉案金额超过3000万元。
如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面对抗生素残留的严峻形势,专家建议从源头加强管控。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周国伟指出,应加强对抗生素本身的管控,从购买源头控制,尤其是加大对兽药店的管控。同时,提高个体养殖户对抗生素滥用的认知,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等领域的微生物消毒工艺技术提升,以遏制耐药基因的扩散。
此外,公众也应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关注食品安全抽检信息,通过“一看二摸三嗅四听五看粘稠度”等方法挑选安全的食品。选购时,可优先考虑带有无抗生素残留标识的产品,注意包装上的溯源码、检测标准及品牌标识。
抗生素残留问题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从源头到餐桌,筑起一道安全防线,守护我们共同的健康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