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木卡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
“十二木卡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音乐形式,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现了维吾尔族音乐艺术的魅力,更是新疆多元文化交融的象征。
“十二木卡姆”是在“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下,华夏与波斯-阿拉伯音乐文化水乳交融的产物,也是我国明清时期民间音乐的典范。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于阗乐》《伊州乐》等西域大曲。这些大曲在中原地区广受欢迎,促进了其在原发地的持续发展演化,最终形成了“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在16世纪叶尔羌汗国时期得到了整理和规范。据19世纪成书的《乐师传》和民间传说,阿曼尼莎汗出生在今天莎车县喀尔苏乡夏布鲁克村,其父马合木提是位民间艺人。父亲的言传身教培育起她深厚的音乐功底,她“是一位卓绝的歌手,常常为听众弹奏潘吉尕木卡姆”。一次,阿布都·热西提狩猎时来到这个村子,突然被一阵悠扬的音乐所吸引。在乐声的指引下,热西提与阿曼尼莎汗不期而遇。瞥见墙角挂着的弹布尔(一种弹拨乐器),热西提请阿曼尼莎汗弹唱一曲木卡姆,于是她便轻启朱唇,且弹且唱:
真主啊,万分感谢您,把一个公正之人封为国王,阿布都·热西提为穷人遮蔽灼体的炎阳……乃斐斯啊,以真主之名起誓,若不为公正的国王祷告,其罪难饶。
听到这首不为人知的新作,热西提面带困惑,问道:“此乃斐斯何许人也?”阿曼尼莎汗从容答道:正是在下,随后又拿出几首诗作与热西提“奇文共欣赏”。热西提被眼前这位姑娘深深折服,立即找来随从,备上聘礼,将这位民女纳为王妃。
阿曼尼莎汗入宫后,怀着对民间艺术的无限热爱,开始对维吾尔木卡姆进行搜集整理。热西提还为她请来宫廷乐师喀迪尔汗等艺人,他们用维吾尔文字记写下民间口传的木卡姆,剔除其中晦涩难懂的陈词滥调,改用民族诗人纳瓦依等人的诗歌,吸收维吾尔族民间歌舞菁华,音乐风格随之变得清爽高雅,歌词也更贴近民众生活,富于真情实感。音乐结构上,由琼拉克曼(大曲)—达斯坦(叙事曲)—麦西热甫(集会歌舞)三部分组成:琼拉克曼是由歌曲、器乐曲和舞曲共同构成的乐曲主体部分,结构宏大,曲调丰富,旋律典雅,唱腔舒缓;达斯坦取材维吾尔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由6至10首歌曲与器乐曲交替组成,如行云流水,淋漓酣畅;麦西热甫欢快奔放,载歌载舞,将整个作品推向高潮。
经过阿曼尼莎汗等人的整理改编,最终确定下16套规范化的木卡姆组曲,成为今天十二木卡姆的原本。她还亲自创作了“依西莱提·安库孜”木卡姆,把木卡姆升华为“将整个维吾尔族生活用音乐说唱来表现的篇幅浩大的艺术百科全书”。
“十二木卡姆”集歌、舞、乐于一体,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音乐结构:由琼拉克曼(大曲)、达斯坦(叙事曲)和麦西热甫(集会歌舞)三部分组成,结构宏大,层次分明。
表现手法:融合了多种律制、调式、节奏和节拍,曲式复杂,具有独特的音乐语言。
艺术感染力:通过丰富的舞蹈技巧、多样的乐器组合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展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文化内涵:唱词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民间故事、地方传说等,反映了维吾尔族的历史与社会生活。
“十二木卡姆”作为维吾尔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历史价值:记录了维吾尔族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是研究维吾尔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料。
艺术价值:展现了维吾尔族音乐、舞蹈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维吾尔族艺术的集大成者。
文化价值: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社会价值: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是维吾尔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木卡姆”不仅体现了维吾尔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展现了新疆多元文化的交融。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心,多种宗教并存传播,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融合。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这一过程中吸收了中原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整理。1951年初,时任新疆省副主席的赛福鼎·艾则孜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新疆十二木卡姆”已面临失传的境地,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经国家民委、原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研究,决定选派在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工作的万桐书赶赴新疆进行抢救记录。万桐书于1951年、1954年先后两次邀请木卡姆大师到乌鲁木齐,抢救性完成了全套南疆十二木卡姆的录音工作;1978年,新疆成立木卡姆研究室;1989年,新疆木卡姆艺术团成立。20世纪以来,随着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联合国申遗成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完善政策法规建设,加强项目保护管理,加大传承人支持扶持,建立各类传习场所,推动理论研究出版,加大专业教育传承,促进展示宣传推广,积极发挥社团作用等,推动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传承发展。
如今,“十二木卡姆”不仅在新疆各地广泛流传,还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赞誉,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