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河池市东兰县:千年铜鼓奏响文旅新乐章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52:2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河池市东兰县:千年铜鼓奏响文旅新乐章

铜鼓,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礼乐器和权力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广西河池市东兰县,被誉为“中国铜鼓之乡”,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传世铜鼓。近年来,河池市在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成功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还积极推动铜鼓文化的创新发展和旅游开发,让这一古老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铜鼓之乡东兰猴鼓舞。

南丹铜鼓欢歌。

东兰县金谷乡牙能村铜鼓坡会。周军伊/摄

南丹白裤瑶铜鼓阵。

外国游客学习敲铜鼓。梁素芳/摄

十年磨一剑: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历程

2012年12月,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获批设立。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2023年7月,该保护区成功跻身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行列,成为广西首个获此殊荣的文化保护区。

目前,保护区拥有1458面传世铜鼓,占世界铜鼓藏量2400多面的一半以上。此外,壮族铜鼓习俗、壮族蚂𧊅节、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瑶族祝著节等铜鼓相关习俗和节庆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区还建成了125个非遗场馆和31处未成年人非遗传承基地,多个案例入选全国非遗优秀案例。

传承有道:铜鼓文化的系统性保护

铜鼓文化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文物,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技艺和习俗。针对这一特点,河池市在铜鼓收藏、传承基地建设、习俗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走进河池市东兰县长江镇兰阳村村民韦真礼家,只见房间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铜鼓,色彩深沉,让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与厚重。“铜鼓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作为壮族铜鼓习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保护好,不让它们在我们手中流失。”韦真礼说。

近年来,随着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不断推进,当地铜鼓文化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民间铜鼓收藏者越来越多,其中民间收藏和使用的铜鼓有1388面,占河池市铜鼓藏量的95%,有力夯实了“世界铜鼓之乡”的基础。

“咚咚咚、咚咚咚……”放学后,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小学热闹起来,孩子们敲起铜鼓,开始每天的课后训练,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王尚小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占比90%以上,学校结合白裤瑶民俗文化特点,开设了铜鼓传承班、皮鼓传承班等特色课程,推动非遗走进校园。“学生平时安排有铜鼓训练,学校运动会、重大节庆活动都有打铜鼓的节目,铜鼓文化已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校长覃玉先说。

从南丹县到东兰县,不少中小学设立了铜鼓兴趣班,一些学校还建成了壮族铜鼓·蚂𧊅习俗文化展示厅、铜鼓文化展示馆、非遗兴趣小组等,让学生零距离感受铜鼓文化的魅力,推动铜鼓技艺弘扬、创新和发展。

在金谷乡牙能村,几十面铜鼓摆阵,秀起七锤敲鼓技法,鼓声震天;在长江镇红水河口处,上百面铜鼓齐擂,万人山歌对唱,热闹非凡……春节假期,东兰县红水河沿岸各乡镇群众欢聚一堂,搭起鼓阵,喜迎新春。

近年来,河池市积极推动民间传承铜鼓习俗,铿锵的鼓声重新在无数村寨和社区中响起。以东兰县为例,除了每年春节、“三月三”等重要节日擂起铜鼓外,还在长江、巴畴、金谷等8个乡镇常态化举办“月月铜鼓会”,铜鼓习俗热潮不断。

“2021年至2023年,全县开展‘月月铜鼓会’60余场,参会展示铜鼓2000多面次,参与人数约110万人次。”东兰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马方康说。

创新发展:铜鼓文化产业的崛起

在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河池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生产制作、功能开发等举措,推动非遗创新发展、活态传承,赋予铜鼓文化崭新的生命力。

走进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花竹帽广场,耸立眼前的是一面直径6.68米、重量50吨的巨型铜鼓,气势磅礴,令人震撼。这枚“世界最大铜鼓”由环江人韦启初、韦启参打造,已成为河池铜鼓铸造生产的代表之作。

韦启初、韦启参两兄弟是河池铜鼓制造的“领头羊”。“最初,韦氏兄弟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利用传统沙模工艺实现量产,使铜鼓铸造工艺得到复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潘吉祥说,近年来,韦氏兄弟深入研究,推动铜鼓铸造技术不断创新,器物形态的铜鼓发展形势喜人。

东兰县铜鼓铸造技艺也日臻成熟。该县传承民间铜鼓厂所生产的铜鼓在造型、装饰纹样、音色音质上与古铜鼓相差无几。据统计,该厂平均每年出厂铜鼓5000多面,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

传统的铜鼓音调简单,主要承担伴奏功能。东兰县音乐铜鼓的制造者谭安益、牙运永攻克了传世铜鼓音域窄、音阶不全的难题,让铜鼓可以演奏不同的乐曲,与更多乐器合奏,铜鼓的音乐功能获得进一步开发。

高音清脆明亮,似泉水叮咚;低音浑厚低沉,如春雷鸣动……2019年8月,在第20届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节暨“一带一路”国际青少年文艺展演上,河池音乐铜鼓作品《粘膏树下铜鼓声》闪亮登场,古老悠扬的鼓音配合原生态民族风情赢得满堂彩。

“音乐铜鼓的生产和演奏前景看好,东兰县正致力于生产更优质的音乐铜鼓,培养更多善于弹奏音乐铜鼓的人才。”马方康说。

除了实用型铜鼓,河池的工艺品铜鼓也蓬勃发展。韦氏兄弟旗下的铜鼓铸造厂以铜鼓元素为主研发了一批小铜鼓,作为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出售,颇受市场欢迎。

妇女穿“蓝衣服”,男人着“黑唐装”……随着铜鼓习俗节庆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传统服饰成为节庆活动的“正装”,带动传统服饰复兴,传统服饰产业悄然兴起,产销两旺。

文旅融合:铜鼓文化的旅游开发

旅游综合带动能力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河池市坚持“铜鼓+旅游”发展思路,通过打造铜鼓元素景点景区、举办大型铜鼓文化旅游节庆、开发铜鼓文化旅游线路等举措,让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迸发新活力。

位于东兰县的红水河第一湾畔,屹立着一个金黄色的铜鼓型建筑,由世界最大的钢筋混凝土“铜鼓”和环状玻璃栈道组成,造型别致,巍峨大气。这就是红水河第一湾景区的标志性建筑——铜鼓玻璃观景台,建成开放后已成为闻名遐迩的网红景点,吸引无数游人前来打卡。

“铜鼓玻璃观景台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站在观景台上看风景更是美不胜收,群山触手可及,水湾尽收眼底。”来自重庆的游客王女士登上铜鼓玻璃栈道,对眼前的奇观啧啧称赞。

东兰县将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投资1.8亿元建设巴畴民族风情村,厚植铜鼓、歌圩等非遗文化元素,命名铜鼓路、歌圩路等街道。2022年11月,巴畴民族风情村获评广西民族特色村寨。

风情村积极利用春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举办赛铜鼓、唱山歌等非遗展演活动,吸引周边及外地游客前往体验,带火了乡村旅游。

鼓声、歌声,笑声、掌声,众声交织,一片鼎沸……2023年4月18—19日,第二十一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在天峨县举行,《瑶族猴鼓舞》《铜鼓舞》《毛南族民歌“迎客歌”》等非遗大戏轮番上演,吸引不少本地观众和外地游客观看。

“铜鼓山歌艺术节的持续举行,让铜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也给举办地带来了客流和消费。”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韦鸿臻说。

“咚咚咚、咚咚咚,大年初六铜鼓喧,二月新春庆佳节!”今年正月初六,在东兰县隘洞镇同乐村和长江镇兰阳村,“蚂𧊅文化旅游节”系列民俗活动隆重举行,当地人穿上节日盛装,齐敲百面铜鼓祈福,游行祭蚂𧊅,吸引两万多人到场参与体验。

来自广东的黄先生说:“我在网络平台上刷到广西铜鼓的视频,今天能近距离感受铜鼓表演,感受众多非遗项目的魅力,收获匪浅!”

河池针对广大游客的需求,推出了“铜鼓文化非遗体验之旅”,即从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瑶族自治县出发,游经铜鼓之乡东兰县、白裤瑶聚集地南丹县、世界喀斯特自然遗产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最终抵达刘三姐故里宜州区。目前,这条线路已成功入选全国20条市场前景好、具有代表性的非遗特色旅游线路。

“我们将深入总结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继续夯实非遗保护基础性工作,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广西非遗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更好助力广西文化旅游强区建设。”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欧余军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