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诗意大赏:苏轼、杨慎、王季珠的腊八情怀
腊八节诗意大赏:苏轼、杨慎、王季珠的腊八情怀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童谣在每个寒冬腊月唱响,唤醒人们心底对年节的期盼。腊八节,这个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节日,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孝道文化,也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前身为古代的腊日,是重要的年终祭祀日,起初并没有固定时期,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固定在腊月初八,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作为腊月里第一个重要节日,腊八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喝上一碗用五颜六色的“腊八米”熬制的腊八粥,就成了民间最传统的习俗之一。受佛教文化影响,腊八粥也称“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寓意逐疫迎春、祈福增寿。
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三位诗人的腊八节,感受他们笔下的节日氛围。
苏轼:黄州腊八日,送别怀民
“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这是苏轼在《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中的诗句,描绘了他在黄州贬谪期间与好友张怀民共度腊八节的情景。元丰六年(1083年)腊月初八日,苏轼在好朋友张怀民的暖阁内饮酒,一起过节。张怀民何许人也?他就是五十多天前的一个月夜,苏轼披衣夜访、同游庭中,并在900多年后成为“网红”的那个闲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当时,闲人张怀民已经接到朝廷的调令,即将回京就任新职。苏轼此番来,也是为他送别。他赋词《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一是祝贺他在新年来临之际,又履新职,可谓双喜临门:“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二是希望他进京后,身处繁华之地,也不要忘了黄州的老朋友:“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第三层意思,则是天气不冷,又逢浴佛佳节,是难得的相聚时光:“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
杨慎:腊月风和意已春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腊八》诗中的名句。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他的这首《腊八》诗,展现了他在腊八节的悠闲心情。
“腊月风和意已春”,这句诗写出了腊八节时的气候特点。虽然腊月正值隆冬,但杨慎却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这种感觉,既来自于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也来自于诗人内心的温暖。腊八节的温暖,不仅来自于天气,更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王季珠:开锅便喜百蔬香
“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这是清代诗人王季珠的《腊八粥》中的诗句。王季珠,字竹人,号竹隐,是清代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场景。
“开锅便喜百蔬香”,这句诗写出了腊八粥的香气四溢。腊八粥的食材丰富,有红枣、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等,煮出来的粥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差糁清盐不费糖”,这句诗写出了腊八粥的简单朴素。虽然腊八粥的食材丰富,但调味却很简单,只用清盐,不用糖,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这句诗写出了腊八节的亲情和温暖。一家人围坐在朝阳的屋子里,一起喝着热腾腾的腊八粥,彼此的心也变得温暖起来。
三位诗人,三种视角,展现了腊八节的多元文化魅力。苏轼的送别之情,杨慎的悠闲之意,王季珠的亲情之暖,共同构成了腊八节的文化内涵。腊八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份文化传承,一份亲情温暖,一份生活态度。在这个寒冷的冬日,让我们一起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感受这份温暖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