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敷”很容易搞错受伤,来看常见错误和正确打开方式
“冰敷”很容易搞错受伤,来看常见错误和正确打开方式
冰敷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自我治疗方法,它对于缓解创伤后的疼痛、肿胀等症状有着很好的效果。但我们在实际使用它时,往往因为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效果不佳甚至对自己造成伤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冰敷的常见错误和正确方法。
常见的错误冰敷
用错冰敷物品:
很多生鲜快递都有保温冰袋,我们会存着以备不时之需,但要分清楚它们的制冰材料,如果是干冰则不合适用来冰敷。
干冰是温度在-78.5℃以下的固态二氧化碳,直接用它接触皮肤冰敷容易冻伤,甚至导致皮肤缺血出现坏死,重则伤及肌肉、骨骼。冰敷时间过长:
长时间冰敷会导致血管反射性扩张,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每次冰敷时间最好不超过20分钟。直接冰敷皮肤:
将冰块或冰袋直接接触皮肤可能导致皮肤冻伤。冰敷后继续运动:
这样做受伤的部位会继续承受重量或压力,导致加重伤势。冰敷频率过低:
两次冰敷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冰敷频率过低,会使治疗效果不佳。有以下问题时还冰敷,可造成意外伤害或疾病加重:
- 有各类外周血管病,如糖尿病;
- 对低温高敏感,以及严重的低温诱发性荨麻疹;
- 有雷诺综合征(血管痉挛);
- 有感觉障碍或异常;
- 冷球蛋白血症;
-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 皮瓣手术后,以及手术后切口尚未愈合时。
正确冰敷要点记牢
冰敷材料:
冰水混合物是最佳选择,因为温度适中且易于控制。如果没有冰水混合物,也可以使用生物冰袋、硅胶冰袋或冰棒等。冰敷时间:
**在急性受伤的24~72小时内冰敷。单次冰敷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避免长时间冰敷导致皮肤冻伤。
冰敷并非只能局限于伤后2-3天之内,只要肿胀明显,其实都可以冰敷。有时候虽然平时走路不肿胀,但是运动后肿胀,同样可以冰敷。一般冰敷到肿胀基本消失,就可以停止了。冰敷频率:
根据具体情况,每隔2-3小时进行一次冰敷,以保持治疗效果。如果肿胀、疼痛、发热明显,可每隔1~2小时冰敷一次。冰敷部位:
以疼痛、肿、热最明显的部位为中心进行冰敷,期间可以适当移动以覆盖整个需要冰敷的区域。注意用毛巾或布包裹冰块或冰袋,再进行冰敷。冰敷强度:
冰敷的程度以不引起身体的刺痛感为宜。注意根据个人感受调整冰敷时间和强度。如果感到疼痛加剧或不适,应立即停止冰敷,必要时咨询医生。清洁卫生:
冰袋在使用前应确保干净卫生,冰敷前应先检查受伤部位是否有开放性伤口或皮肤破损。如有,应避免直接冰敷,以免加重伤势或引起感染。冰袋使用后应及时清洗并晾干,以备下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