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首演60周年:创新演绎红色经典,开创中国芭蕾新篇
《红色娘子军》首演60周年:创新演绎红色经典,开创中国芭蕾新篇
近日,中央芭蕾舞团在海南琼海市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举行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60周年纪念演出。这场演出不仅是对经典的回顾,更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创作。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海南岛,讲述了从恶霸南霸天府中逃出来的丫鬟琼花,在红军党代表洪长青以及战友们的帮助下,经过血与火的战斗考验,从一名苦大仇深的乡下丫鬟,逐渐转变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的过程。
该剧将充满力量感与正义感的军人风范成功立于芭蕾舞台之上。海岛椰林里,英姿飒爽的红色娘子军战士们,立起足尖,瞄准长枪,挥动杀敌的长刀,舞蹈步伐整齐划一,创造性地把芭蕾舞技巧与军事练兵动作相结合,生动表现了立正、看齐、瞄准、射击等军事化动作。
在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红色娘子军们机智勇敢,配合红军主力英勇作战,保护、动员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展现出不让须眉的战斗风采,在世界妇女争取解放斗争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该剧大胆颠覆了西方有着几百年传统的足尖舞,从题材、音乐、布景、舞蹈动作、故事推进的方式等各方面全方位创新了西方芭蕾舞,拓宽了传统芭蕾舞的广度,丰富了芭蕾舞的题材。芭蕾中的主角,第一次由仙女变成了战士,芭蕾舞演员第一次在舞蹈中举起钢刀钢枪,展现出飒爽英姿。
从中国古典舞、黎族民间舞,到“五寸刀舞”“斗笠舞”等经典舞段,以及传统戏曲、武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动作语汇被巧妙地融入到西方的芭蕾技巧中。其中,“倒踢紫金冠”这一原是京剧中的动作,被开创性地加入到芭蕾之中成为该剧象征奋斗精神的标志性动作。该剧不仅塑造了娘子军英姿飒爽的舞蹈形象,更让《万泉河水清又清》《娘子军连歌》《快乐的女战士》等音乐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旋律,编织出几代人的音乐记忆。
10月12、13日晚,中央芭蕾舞团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60周年纪念演出在百周年纪念讲堂观众厅上演。中央芭蕾舞团的优秀艺术家们,以及由特邀指挥范妮执棒、乐团首席王小毛领衔的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和中国退役军人艺术合唱团一道,为北大观众再现了中国芭蕾的里程碑之作,吸引三千余名观众观看。
演员们每一个转身、每一次跳跃都充满了力量,将那段革命岁月演绎得淋漓尽致。琼花的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抗争。娘子军的飒爽英姿也在舞步中充分展现,完美诠释了西方古典芭蕾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交织的独特魅力。
这是我第一次观看芭蕾舞演出,《红色娘子军》给我带来的震撼令我难以忘怀。它不仅结合了中西方舞蹈艺术,还有陪伴激励了一代代人的经典歌曲、极富象征性和表现力的灯光布景,还让我看到了中国舞者在表演中所流露出的、代际传承的精神信念。她们在舞台上的表演,既是对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的最佳展现。
这次演出是我“二刷”《红色娘子军》。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红色娘子军》不愧为中芭经典中的经典,看完以后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融合了中国戏曲、民族民间舞的多方面元素,使得“芭蕾”艺术本身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60年来不断变化的是舞美、演员,不变的却是那份赤诚的民族情怀与革命精神。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是为纪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而建造的红色纪念场所。位于琼海市嘉积镇万石坡东线高速公路官塘入口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园于2000年5月1日建成,2021年启动修缮改造和改陈布展,2023年9月23日修缮完成并免费对外开放。园内主要景点包括曙光、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和平鸽、和平广场等。纪念馆共三层,位于纪念园的中心位置,建筑面积3588平方米。纪念馆的一楼设“战地琼花”红色娘子军纪念馆主题陈列。
《红色娘子军》是中国第一部成功借鉴欧洲芭蕾舞形式而创作的大型现代舞剧,开创了中国芭蕾史上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先河,创造出全新的舞蹈语汇,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该剧不仅塑造了娘子军英姿飒爽的舞蹈形象,更让《万泉河水清又清》《娘子军连歌》《快乐的女战士》等音乐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旋律,编织出几代人的音乐记忆。
这部被中央芭蕾舞团视为“看家戏”的经典作品,从首演至今,女主角“琼花”的演员已传承了六代,依旧保持风采,深入人心。“琼花”的命运与精神也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60年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到过全国各地,演出4000多场,观众达400多万人次。受邀在美国、英国、俄罗斯、丹麦、以色列、法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上演,为中国芭蕾艺术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