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飙升,小心黄疸找上门!
胆红素飙升,小心黄疸找上门!
胆红素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升高可能导致黄疸。了解胆红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临床意义对于预防和治疗肝脏疾病至关重要。当胆红素超过正常值时,可能会引发黄疸症状,表现为眼睛、皮肤和黏膜发黄。及时监测胆红素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肝脏问题,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我们的健康。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
胆红素是血液中红细胞的血红素代谢后的废弃物,主要由肝脏代谢。正常情况下,胆红素的代谢过程如下:
产生:衰老的红细胞(寿命约120天)在脾脏中被破坏处理,释放出血红蛋白,进而转化为胆红素。正常人每日生成胆红素250
350mg,其中80%85%来自血液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运输: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形成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肝脏。
摄取和结合:在肝细胞内,胆红素被摄取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排泄:直接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大部分通过粪便排出,小部分被重新吸收进入肝脏,形成“肝肠循环”。
正常人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其中直接胆红素低于3.4μmol/L。当总胆红素超过34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出黄疸,则称为隐性黄疸。
胆红素升高的原因
胆红素升高可分为生理性增高和病理性增高:
生理性增高: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长期饮酒、剧烈运动等也可能引起胆红素增高。
病理性增高:
- 肝细胞病变:如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可导致肝细胞受损,影响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
- 胆汁排泄受阻:胆囊结石、胆道肿瘤等可阻塞胆道,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引起直接胆红素升高。
- 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等可导致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过多间接胆红素。
黄疸的临床表现和危害
黄疸的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眼白)发黄。根据胆红素升高的程度,黄疸可分为:
- 隐性黄疸:总胆红素19.0~34.2μmol/L
- 轻度黄疸:总胆红素34.2~170μmol/L
- 中度黄疸:总胆红素170~340μmol/L
- 重度黄疸:总胆红素>340μmol/L
黄疸可能伴随以下症状:
- 尿液颜色加深
- 大便颜色变淡
- 发热、腹痛、呕吐
- 消化不良、食欲减退
严重时,黄疸可引发胆道感染,影响消化功能,甚至导致循环系统衰竭。在新生儿中,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导致脑损伤,如核黄疸和脑瘫。
监测和预防建议
定期检查:通过血液检测监测胆红素水平,特别是对于有肝病家族史或存在肝病风险的人群。
经皮胆红素筛查:对于新生儿,经皮胆红素筛查是一种无创且有效的检测方法,可减少因高胆红素血症而再次入院的人数。
健康生活方式:避免过度饮酒,保持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以降低胆红素升高的风险。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黄疸是身体发出的重要警告信号,不容忽视。
总之,胆红素是反映肝功能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异常升高可引发黄疸,严重威胁健康。通过了解胆红素的代谢过程和监测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保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