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8杯水真的适合你吗?
每天8杯水真的适合你吗?
“每天喝够8杯水,有利于身体健康”,这句广为流传的“健康定律”其实是个伪知识。最新一期“科学”流言榜已经揭晓,网罗近期热门的健康谣言,让我们一起直击真相。
8杯水的“健康定律”从何而来?
“每天8杯水”的说法,虽然广为流传,但缺乏科学依据。不同年龄段、性别、国家的人需水量是不同的,“8杯水”这种一刀切的健康建议并不适合对个体进行精准化健康指导。
你的需水量是多少?
人体每天的“水周转量”即水的总交换量,包括了我们摄入的水分和流失的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需水量。不过,水周转量并不等于我们每天实际的饮用水量。
例如,一名20多岁的男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4.2升,但并不需要饮用4.2升的水。因为人体代谢和体表水交换可提供其中的15%,其余85%的需水量来自于食物和饮水,如果食物和饮水各半,则该年龄段男性每日平均饮水量为1.5至1.8升。
相比之下,女性饮水量要小,因为女性的非脂肪成分低于男性,例如一名20多岁的女性,每日的饮水量可能为1.3至1.4升。
过量饮水的危害
盲目追求“8杯水”不仅可能达不到预期的健康效果,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过量饮水可能导致水中毒,即水钠代谢紊乱。
在医学上,水中毒是水钠代谢紊乱的一种,是指机体所摄入水总量大大超过了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就是指液体与气体在体内不正常地聚集停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
在普通健康人中,水中毒其实不常发生。那么,哪些情况下会中毒呢?水分的潴留原因涉及输入和排出两部分。首先我们看看摄入,一般情况下我们肾脏会动态调节尿液的排出,在大量摄入水分,超出我们的肾脏负荷上限才会发生水中毒。
我们一天合理的饮水量为2000-2500mL,大概就是我们说的8杯水。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结石、痛风患者适量增加即可,更加大量的饮水(如传说中的1天4升水)并不会对身体带来明确的好处。
但在一些情况下,比如超声前“憋尿”,或精神紧张等其他原因,以及前文提到的“喝水大赛”的情况下,饮水远远“过度”或“过快”,就可能发生水中毒。另一种情况是剧烈运动或高温环境后大量补充水分。这个时候因为前期大量出汗,本来身体中的电解质丢失明显,如果再大量饮水就相对更容易出现水中毒。所以说运动后饮水可以加点盐或者适量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另外,一些医源性因素也会引起水中毒,比如大量静脉输入不含电解质的溶液(如葡萄糖),再比如一些手术如宫腔镜、膀胱电切术中的灌洗,其他如催产素或垂体后叶素等等。
婴幼儿、孕产妇及老年人等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大量饮水。婴幼儿肾脏功能发育不完善,同时也能从母乳及其他流质饮食中获取水分。根据不同的月龄、体重等严格计算饮水总量,如果超量饮水就容易发生水中毒。孕产妇本身心脏、肾脏负荷加重,饮水宜缓饮、适量。
在老年人特别是罹患心脏疾病、高血压、肾脏疾病的患者中,大量饮水或其他情况(如输液)等水分摄入过多时不但会导致水中毒,同时循环量骤升可能诱发心衰、血压波动及其他不良后果。
如何科学饮水?
根据年龄、性别、活动量等因素调整饮水量。例如,成年人每天饮用约2升水(约8杯),活动量大或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需要更多;儿童根据年龄和体重,以及活动量进行调节,一般建议每天1-1.5升;老年人由于感觉口渴的能力下降,需要主动多喝水,约1.5-2升为宜。
合理安排饮水时间。例如,早晨起床后喝250ml水帮助排毒;上午8:30补充一杯200ml水缓解工作紧张;中午11:00第三杯水增强消化功能;下午12:50餐后半小时喝水加强消化;下午15:00提神醒脑的一杯水;晚上17:30防止暴饮暴食;临睡前适量喝水预防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
注意身体的信号。如果出现头痛、头晕、嗜睡等症状,可能是水中毒的前兆,应及时就医。
特殊人群需谨慎。心脏病患者根据身体状况控制饮水量;肾脏疾病患者少量多次饮水;青光眼患者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服药时注意某些药物不宜多喝水。
总之,盲目追求“8杯水”并不科学,合理安排饮水量才是关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需水量也不同,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水习惯,才能真正达到健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