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发现新型纳米抗体,为艾滋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南京大学发现新型纳米抗体,为艾滋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近日,南京大学医学院吴稚伟、吴喜林课题组在艾滋病(AIDS)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从羊驼体内成功分离出一种新型纳米抗体,该抗体在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效果,为艾滋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研究团队通过羊驼免疫和高通量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一系列针对CD4受体的纳米抗体。其中,编号为Nb457的纳米抗体表现尤为突出。实验结果显示,Nb457能够有效抑制全球代表性HIV病毒株的感染,广谱性高达99.1%,抗病毒活性达到pM级别,显著优于现有的HIV中和抗体。
更令人振奋的是,经过工程化改造的“乌纱帽”型三聚体纳米抗体Nb457-NbHSA-Nb457在HIV-1活病毒测试中实现了100%的病毒抑制。在感染HIV的小鼠模型中,注射该纳米抗体后,研究人员几乎检测不到病毒的存在,且未观察到耐药突变现象。这一发现表明,新型纳米抗体不仅能够有效抑制病毒,还能降低病毒逃逸的可能性,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于2024年8月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上。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纳米抗体的作用机制,发现Nb457通过与CD4结合,诱导CD4的D1结构域构象改变,从而有效阻碍HIV-1的gp120与CD4细胞的结合。同时,Nb457的表位位于MHC-II结合位点的另一侧,避免了对MHC-II结合的干扰,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
这一发现不仅为艾滋病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候选药物,也为全球抗击艾滋病的努力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到来,这一消息无疑为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
根据最新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研究,全球艾滋病毒感染率和相关死亡率已大幅下降。自1995年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艾滋病毒新发感染率下降了一半以上,但中欧、东欧和中亚的感染率却急剧上升。研究强调,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加快努力以实现联合国2030年消除艾滋病的目标。
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今年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这一主题旨在号召政府、部门、单位、个人等各方行动起来,共同担起防艾责任,形成强大合力,共建健康中国,共享健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