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手机内置炸药传闻被辟谣,专家提醒关注数据安全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39:4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手机内置炸药传闻被辟谣,专家提醒关注数据安全

最近,网上流传一则惊人消息:某品牌手机暗藏炸药!这种名为“全氮阴离子盐”的烈性炸药,据说就藏在手机喇叭里,重量在1-2克之间,威力相当于3-6克TNT。有人甚至拿黎巴嫩爆炸事件举例,声称3克PETN就能致命,那么手机里的6克TNT岂不是随时可能“炸飞你全家”?

不过,冷静下来,用法律和常识的锤子敲一敲,我们就能把这些传言一一砸碎。

法律角度: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真的有公司敢在手机里装炸药,那简直是嫌自己的公司寿命太长了。在中国,非法制造爆炸物可是重罪。假设这事儿是真的,手机品牌的全球高层、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的相关负责人,都会被中国公安系统一个不落地请进去喝茶。所有的手机立马全网下架、回收,相关公司高层估计得考虑牢里三餐吃啥了。所以,要是真有这种事,新闻早就铺天盖地了。现在显然没有这回事,所以这个炸药传闻基本上就是个无稽之谈。

化学常识:橙色炸药 vs 白色颗粒

接下来,咱们聊点化学常识。传言里的“全氮阴离子盐”,确实是世界上最烈性的爆炸物之一。根据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教授团队的研究,这种东西在室温下是橙色的,你从哪儿看见过手机里的白色颗粒物变成橙色了?而且,这种炸药虽然厉害,但目前还没有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别说藏进手机里,就连工业上也很少有机会用到它。再说了,即便真的能搞到这么危险的玩意儿,谁会傻到把它放进几千万部手机里?这可是个极其高难度、风险极大的操作,搞不好手机还没卖出去,工厂先成废墟了。

如果手机品牌真有想法搞事情,完全没必要这么高调。现在手机技术这么发达,动点小手脚就能让锂电池短路或过载,从而引发火灾,这个手段低调又隐蔽,只需要一段隐藏在深处的代码就能搞定,干嘛非得冒着风险往里塞炸药呢?

官方解释:白色颗粒的真实身份

再说,这炸药谣言无非就是吓唬人的。根据手机品牌的官方解释,手机里的白色颗粒物其实是用来吸收高频振动的,以此来优化音质。它们可能类似泡沫材质,用来确保你在打电话或听音乐时,声音更清晰、纯净。简而言之,这些颗粒物和炸药没半点关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数据安全

虽然我们不用担心手机突然变成“炸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完全放松对电子设备的警惕。要知道,虽然手机不会爆炸,但它们在数据安全方面可不一定可靠。这也正是为什么国内在一些关键设备上开始逐步更换成国产产品的主要原因。

棱镜门事件:全球监控的冰山一角

曾经有个名叫“棱镜门”的事件,2013年美国国安局(NSA)的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美国通过名为PRISM的监控项目,对全球各大网络公司,包括苹果、谷歌、微软等进行大规模的数据监控。这不仅涉及国家安全,还牵扯到全球无数普通用户的数据隐私。通过这些公司,NSA可以访问几乎所有使用这些平台的用户数据,邮箱、通话记录、聊天记录统统在列。可见,虽然手机不会爆炸,但个人数据的“爆炸”隐患依然存在。

XcodeGhost事件:恶意代码入侵

还有一次,就是2015年的“XcodeGhost”事件。许多在苹果应用商店上架的应用,被恶意代码感染,而这些代码通过苹果的开发工具Xcode传播,最终导致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全球数以百万计的用户都受到了影响。虽然苹果很快采取了行动,清理受感染的应用程序,但这次事件也让人们对国外电子设备的安全性产生了更大的质疑。

结语:数据安全才是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虽然手机品牌不会把炸药塞进手机里,但它们的数据安全问题却不容忽视。正因如此,国内越来越重视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特别是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敏感信息的领域,使用国外设备可能会带来无法预料的风险。我们不能只看表面,更要深入思考电子产品背后的隐患。

因此,大家不必再担心手机爆炸的传闻了,但要时刻警惕数据泄露的风险。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手机厂商,还是我们用户,都应更关注数据安全,把自己的隐私保护好,这比担心手机里有炸药要重要得多。毕竟,你可能不怕手机炸了你,但绝对不想自己的数据被偷走,悄无声息地暴露在陌生人眼中。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