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红树林保护创新模式获国际认可,碳汇拍卖创全国纪录
深圳红树林保护创新模式获国际认可,碳汇拍卖创全国纪录
深圳湾畔,红树林如绿色屏障般守护着海岸线,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生机盎然的生态底色。近年来,深圳在红树林生态保护方面持续发力,不仅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还创新性地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湾模式”,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红树林保护成效显著
“十四五”期间,深圳累计完成红树林营造15.48公顷、修复103.08公顷,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目前,深圳红树林总面积已达296.18公顷,其中185.30公顷已划入自然保护地实施严格保护。这片“海上森林”不仅有效抵御了风浪侵蚀,还为各类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之所。
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
深圳湾模式的核心在于“社会化参与”。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以“社会化参与湿地保护”为模式,构建了“社区共建,志愿服务”体系。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这一模式得到了生动实践。公园总面积约38公顷,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区连通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形成完整的深圳湾滨海红树林生态系统;北区则面向公众开放,提供自然体验活动和环境保护行动,覆盖周边25万居民生活区,惠及88所中小学校和众多自然爱好者、志愿者。
截至2023年,基金会已培训公园志愿者超过500名,辐射40万周边居民和超过130万市民游客。这种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政府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压力,还激发了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形成了政府、企业、公众与自然保护的“开放合作、共赢共享”局面。
生态价值实现新路径
深圳在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过程中,紧抓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的历史契机,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2023年9月26日,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以485元/吨由深圳市蓝碳家化科技有限公司竞得,该笔成交价格成为全国碳汇市场的最高单价。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红树林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为推动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丰硕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据统计,深圳湿地涵养的植物已达67科148属219种,为鸟类、鱼类、哺乳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等81科253种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以福田红树林湿地为核心的深圳湾,已成为全球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和越冬地。每年,有近10万只候鸟在此栖息繁衍,其中包括黑脸琵鹭等珍稀物种。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深圳湾模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显著成效。
深圳湾模式的示范意义
深圳湾模式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其显著的生态保护成效上,更在于其创新的管理模式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这一模式通过社会化参与和市场化运作,有效解决了生态保护的资金难题,激发了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2023年,“社会化参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圳湾模式”项目获得“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自然守护”类别年度大奖,充分证明了其创新性和示范意义。
随着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成立,深圳将进一步发挥其在红树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深圳方案。深圳湾模式,正从深圳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着独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