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花钱”文化:从汉代到清末的民俗钱币艺术
中国古代“花钱”文化:从汉代到清末的民俗钱币艺术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的钱币,它虽然具有钱币的形态,却并不用于流通,而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这种钱币被称为“花钱”,是中国古代民俗文物中一个独特的版块。
花钱源于汉代,早期主要在中国民间用作自娱自乐的玩钱。由于不是流通货币,其材质通常较为粗糙,民间俗称“花钱”。花钱种类繁多,包括开炉钱、镇库钱、厌胜钱、吉语钱、寿钱、纪念钱、祝福钱、玩赏钱、戏作钱、婚丧嫁娶钱等。
历朝历代都有铸造花钱的传统,其中不乏精品。这些精品花钱数量稀少,工艺精美,多为皇宫贵族所垄断,用作把玩欣赏或节庆礼品。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收藏的普及,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花钱的价值。
花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吉祥内涵,与古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花钱上的文字图案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堪称古代“铜版画”。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各代的民俗民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花钱集书法、雕刻、绘画、冶铸、诗词等多种艺术于一身,是独特的艺术品。
花钱的品种繁多,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宗教、艺术、民俗等各个方面。从汉代到清末民初,各时期的花钱都有所体现。
厌胜钱也称为压胜钱,起源于西汉,至清末民初仍有铸造。多为铜质,也有金、银、铁、铅等材质。外形呈圆形方孔或圆形无孔,正面多为吉祥文字或各种图案,是民间祈福避邪的用品。
镇库钱是朝廷在铸币时,为镇灾驱邪,将首批铸出的钱币敬献神灵。仪式中,钱币按神位摆放,回宫后封存,称为“镇库钱”。
开炉钱是历代钱局在正式铸币前精工制作的纪念性质钱币,数量极少,价值很高。雕母钱是手工雕刻的母钱,用于翻铸流通货币。宫钱是皇宫节日专用,民间不得使用。赏赐钱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奖赏。祝寿钱用于庆祝寿诞。佩饰钱是古人的装饰品。凭信钱用于传递命令或证明真伪。行乐钱是供把玩欣赏的钱币。上梁钱用于建筑上梁仪式。庙宇钱用于镇邪祈福。
尽管花钱不具备实体形态的价值,但由于其象征意义,民间历来将其作为贵重物品珍藏。花钱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今天可以触摸到的宝贵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