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冬季运动猝死多发,41岁人群需做好这三点
专家提醒:冬季运动猝死多发,41岁人群需做好这三点
随着冬季的到来,运动相关的猝死事件频发,尤其是41岁左右人群需特别注意。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和北京安贞医院的专家提醒,定期体检、充分热身、控制心率是预防运动猝死的关键。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避免盲目追求高强度运动,才能真正享受运动带来的益处。
冬季运动猝死频发,41岁人群需警惕
近日,我国17岁羽毛球小将张某猝死在国际赛场上,令人惋惜的同时让我们更加关注运动性猝死这个致死率极高的疾病。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的非创伤性死亡,其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给个人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因此,深入了解运动性猝死的原因、预防和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运动性猝死的原因
心源性猝死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在剧烈运动时,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导致原有心脏疾病的急性发作。此外,脑血管意外、运动性哮喘与气道梗阻、环境因素等也可能导致运动性猝死。
41岁人群的特殊性
41岁左右的人群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容易忽视身体健康。同时,这个年龄段的人心血管系统开始出现变化,心脏功能逐渐下降。因此,41岁人群在运动时需要特别注意安全。
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
健康评估:在运动前,建议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了解是否存在潜在的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对于已有疾病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
适度运动:避免过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对于初学者,应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
避免在恶劣环境下运动:不要在高温、高湿、高海拔等恶劣环境下运动时,运动时要注意身体状况,适时休息,避免过度运动。
发生运动性猝死怎么办?
紧急救援:一旦发现运动性猝死的患者,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进行紧急救援,包括心肺复苏、除颤等抢救措施,以争取最佳抢救时机,查看所在场所是否配备AED,以备不时之需。
迅速就医:在紧急救援的同时,要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对于心脏疾病引起的运动性猝死,可能需要进行心脏介入手术等进一步治疗。
心理疏导:对于幸存者和家属可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要加强对运动性猝死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41岁运动心率控制指南
41岁的人在运动时,心率控制应根据其健康状况和运动目标进行调整。以下是关键建议:
一般成年人:最大心率为“220 - 年龄”,即41岁的人最大心率约为179次/分钟。
中等强度运动:适合大多数人,心率范围为60%-85%的最大心率,约107至152次/分钟。
实用运动建议
热身与拉伸:运动前充分热身,如慢跑或动态拉伸,时间不少于10-15分钟,以减少心脏负担。
补水:长时间运动需适量补水,每小时不超过600毫升,避免脱水影响心率。
冷身活动:运动后进行5-10分钟的慢跑或拉伸,逐渐降低心率,防止心血管问题。
关注预警信号:若出现胸痛、头晕、气短等症状,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通过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注意身体反应,可以确保安全有效地锻炼,同时促进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