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三杰”在潮州:忠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宋末三杰”在潮州:忠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是南宋末年抗元斗争中的三位重要历史人物。他们在潮州留下的历史足迹和文化传承,不仅塑造了潮州的文化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朝大军兵临杭州城下,南宋朝廷被迫投降。太皇太后谢氏带着小皇帝赵㬎呈上降表,南宋灭亡。然而,谢氏又派人偷偷将两位小皇子赵昰和赵昺送出杭州,希望他们能够像建炎时期的高宗一样,复兴宋朝。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的辅佐下,两位小皇子先后建号立国,一路逃亡,一路抗元。
“宋末三杰”虽短暂驻留潮州,但他们忠贞不渝的精神却深深植根于潮州大地。南宋二王行朝主要活动于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潮州亦在其中。虽然行朝在潮州驻留的时间不长,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与文化遗存,特别是与宋末三杰相关,比如陆厝围、学士馆、陆秀夫墓、大忠祠、方饭亭等。一些宗族甚至将其视为开基祖,比如凤凰文氏即自认为是文天祥的后代,磷溪仙河一带陆氏则认为是陆秀夫的后代。
潮州人对“宋末三杰”的尊崇之情,从元代起就已开始。据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介绍,从元代、明弘治年间到清代乾隆年间,潮州的官民先后兴建了“十相留声坊”“宋丞相陆秀夫墓”“陆公祠”“十相祠”等12处牌坊、祠堂、墓园来纪念“宋末三杰”,以陶冶后代的家国情怀与忠贞爱国精神。
这种尊崇文化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广州大学中国史专业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张泽琳指出,这一时期潮州社会动乱频仍,内有寇乱,外有倭患。为维持纲常、宣扬忠义,官方大力修建表“忠”祠来纪念先贤忠烈人物。特别是在明嘉靖、万历年间,潮州府动乱不断,地方官员将陆秀夫作为忠义精神的代表,通过推崇陆秀夫的祠祀信仰活动,加强对百姓的“忠义”教育,实现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有效控制。
“宋末三杰”的精神内涵在潮州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继承。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熊燕军认为,潮州僻在南方,唐以前基本属于蛮荒之地,韩愈入潮虽有更作,然时间过短,成效有限。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潮州地方社会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面相,一方面是“海滨邹鲁”,文教昌盛,另一方面是“盗匪窝子”,山贼海盗盛行。在这种背景下,潮人需要洗刷掉身上的“污名”,而宋末三杰“忠义”的人设既符合潮人“海滨邹鲁”的文化定位,对于团聚地方自卫自治也有现实的激励作用。
800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坐下来隆重缅怀“宋末三杰”的风骨?熊燕军深深感受到,“宋末三杰”精神内涵是潮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继承。比如潮州尊崇的许多历史人物包括韩愈和宋末三杰等都是外地人,结果他们都被转化成为潮州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地方性知识,有力地推动了潮州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要继承这一传统,采取开放性包容性态度,广泛吸引各种先进文化,创造性转化,讲好“潮州故事”,推动新质生产力落地发展。
在当代,如何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宋末三杰”的精神?张泽琳建议,除了社会的宣传弘扬,教育方面可以将“宋末三杰”作为一种乡土文化教育资源来让学生了解。例如可结合历史科目教材中相关内容,把潮州的历史人物的爱国事迹、忠义精神拿出来作为一个乡土教育,传播优秀的历史文化,有助于年青一代加强对“宋末三杰”的了解和传承。
“宋末三杰”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潮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中,更融入了潮州人的血脉,成为推动潮州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如熊燕军所说,这种精神内涵的传承,推动了潮州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潮州人奋发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