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会曝光阜阳企业用“槽头肉”生产预制菜,监管部门将开展专项整治
3·15晚会曝光阜阳企业用“槽头肉”生产预制菜,监管部门将开展专项整治
3月15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曝光了安徽阜阳多家食品生产企业使用“槽头肉”生产梅菜扣肉预制菜的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预制菜行业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也引发了公众对预制菜消费的担忧。
曝光事件回顾
晚会曝光的三家食品生产企业,包括阜阳市春天食品有限公司、安徽东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厨先生食品有限公司,均存在使用带有淋巴结、甲状腺的“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预制菜的情况。这种劣质肉类不仅品质低下,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事件曝光后,当地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迅速行动,对涉事企业进行查封,所有成品、半成品及原料被现场封存。涉事企业法定代表人也被公安机关传唤到位。后续依法依规严查严处情况,将及时向社会通报。
预制菜的安全隐患
“槽头肉”是指猪头与躯干连接部位的肉,含有大量淋巴结、脂肪瘤和甲状腺,是猪肉中公认品质差、价格低的部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236-2019)畜禽屠宰操作规程 生猪》要求,屠宰后的猪必须进行“整修”,去除可视病变淋巴结,摘除肾上腺和残留甲状腺。然而,被曝光的企业并未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导致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的产品流入市场。
除了使用劣质原料,预制菜行业还存在其他安全隐患。为了延长保质期和改善口感,一些预制菜中可能含有较多的防腐剂、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长期摄入这些添加剂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此外,预制菜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食材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也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市场反应与专家建议
3·15晚会播出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国务院食安办、公安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将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此次行动将查处一批重点案件、关停一批违法经营主体、惩处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曝光一批典型案例,以形成有力震慑,进一步规范从业者生产经营行为。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建议,预制菜企业应在产品标签上明确标注原料的来源、产地、部位等信息,实现“明厨亮灶”,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预制菜产品的检查力度,严厉处罚标签作假的行为。
消费者如何选择
面对预制菜市场的种种问题,消费者在选购时应保持谨慎。首先,要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尽量避免购买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产品。其次,仔细查看产品标签,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配料表等信息。最后,建议多选择新鲜食材自制餐食,以确保饮食的安全和健康。
预制菜的出现确实为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食品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通过加强监管、企业自律和消费者理性选择,才能让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真正成为餐桌上的安全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