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幼儿园课程资源构建的改变:从成人立场到赋权儿童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12:3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幼儿园课程资源构建的改变:从成人立场到赋权儿童

在幼儿园教育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如何从传统的成人立场转向赋权儿童的新视角,真正关注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当前幼儿园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多个具体案例,展示了幼儿园课程资源构建的转变过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内容、达成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实施路径必不可少的前提与支撑。广西师范大学冯季林教授提出,开发与利用幼儿园课程资源能够改变依靠教材的静态教育现状,帮助动态课程观的形成,让幼儿园教学活动更加注重教师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改变幼儿学习的驱动力,对于课程的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更好地进行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一直以来是我园在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较为关注的核心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受自然教育理念的影响,我们强调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获得天性的释放和自主的发展。这一时期,我们通过创设泥池、沙池、种植园地以及小动物园等自然资源环境,为幼儿提供更多与这些资源接触和互动的机会,形成了众多如“照顾兔宝宝”“小麦乐园”等课程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在实施自然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并感受到幼儿在自然的环境中所展现出来的学习能力。进入新千年,我们坚持幼儿应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主动学习,教师对自然教育的理解也不应局限于创设自然环境,而应认识到幼儿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都应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近10年来,源于幼儿生活的课程内容、案例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教师因为抓住了幼儿生活中的很多资源,产生了较以往更为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

幼儿园课程资源利用的“三问”

新的课程资源观给予教师极大的鼓舞,干部和教师试图擦亮双眼,在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努力寻找课程资源。“昆虫博物馆”“太空33天之旅”等活动相继开展。然而,有些班级似乎“风平浪静”,既没有发现新的课程资源,也没有产生新的课程内容,还出现了明明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活动实施却“虎头蛇尾”的现象。是老师“看不到课程资源”还是无法将“课程资源转化为幼儿喜欢的活动”呢?面对困境,结合教师课程实践现状,我们进行了系列教研活动,带动教师开始反思。

一问:是看不见幼儿还是看不见资源?

案例一:院里的施工现场

幼儿园进行房屋扩建时,中三班教室正好临近施工场地的隔离区。班级幼儿在阳台上可以看到工地上各种机械和设备工作的场景:吊车吊起楼板、挖土机运土、除尘机喷水、电焊火花飞溅。这是一个多么难得一见的真实施工现场啊!经常有小朋友尤其是男孩子们被室外的声音和场景吸引,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在一起引论。本以为班级教师会抓住孩子们的兴趣和这个不寻常的课程资源开展相关活动,可他们却迟迟没有动静。

教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源于其敏感的课程意识。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孩子们对施工现场的不同机械和工具是好奇的、感兴趣的,特别是一些男孩子,还对各种机械的作用进行了猜想和争论。教师却忽视了这个资源,究其原因,是其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关注仍有不足,未能发现和深入思考幼儿的兴趣、需求、想法和愿望是什么,他们的这些需求与资源发生着和可以继续发生怎样的关系,因而忽略掉了一些可能有丰富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

二问:是一个人的兴趣还是多人的兴趣?

案例二:鸟窝“拼拼乐”

一年冬天,几只黑色的小鸟总来幼儿园院子里的集水箱处喝水,孩子们发现幼儿园二楼是最佳观鸟区。一天,用望远镜观察小鸟的成成大声说:“我看到一个大鸟窝!”原来,在不远处的杨树上,有一个大大的鸟窝。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鸟窝的样子,讨论着鸟窝里有没有鸟等。成成提议想在班里也搭个鸟窝。老师为了支持幼儿的兴趣,和小朋友一起搜集搭鸟窝的各种小树枝,并且组织了一次“搭鸟窝”的集体活动。活动中有的小朋友用树枝围拢成六边形或四边形后,再一根一根往上搭;还有几个女孩用树枝拼起了小房子,把用纸黏土制作的小鸟放在房子里……

上述案例中,搭鸟窝活动变成了“拼拼乐”活动的现象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班级活动推进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视一人兴趣为众人兴趣”,或者主观地做出判断“我觉得我们班孩子都喜欢”。当教师急于把个别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扩大化时,那些被动“感兴趣”的小朋友很容易在参与活动时出现“跑题”的情况,导致“追随”幼儿的兴趣生成的活动最终流于形式。

三问:是一时好奇还是持续的兴趣?

案例三:“太空热”迅速降温

一天早上,宁宁兴奋地对我说:“老师,天宫二号发射成功了。”很快,一群孩子围拢过来,谈论起这件事。第二天,宁宁带来了天宫二号的发射视频和关于太空的图书,还有小朋友带来了火箭模型。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了关于天宫二号、行星、火箭、卫星等相关话题。一时间,这些内容成了孩子们热议的话题。自主游戏时间,宁宁想在积木区搭建一个天宫二号,可是一连几次也搭不好,便开始搭建火箭,他用一个锥形和一个圆柱体组合搭建成了火箭。一旁的豆豆说:“宁宁,搭好了火箭,咱们搭坦克吧!”但宁宁依旧摆弄着自己搭好的火箭。随后,老师将孩子们带来的报纸、太空图书和模型等投放到了图书区,宁宁一有时间就去图书区翻阅,其他孩子刚开始也愿意针对这个话题进行交流,随后便不再关注太空的话题了。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但一时的好奇不等同于持久探索的兴趣,教师需要通过对幼儿进行连续观察、持续对话,充分了解幼儿对事物的前期经验、感兴趣程度、存在的疑问及行动目标等,以此判定幼儿的兴趣状态,进而进行有意义、有针对的回应和支持。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天宫二号发射这件事情, 其他幼儿是因周围人的关注而引发了好奇,只有宁宁对天宫二号、火箭等航天器的外形和结构是持续感兴趣的。如果加以关注,宁宁在此过程中的学习与发展会不断延展,也许还会自然卷入更多的幼儿。教师如果因部分幼儿对该主题的“降温”而放弃支持个体幼儿与该课程资源的持续互动,失去了卷入更多幼儿、家长,乃至形成更大的课程构建共同体的机会,那么可能真正对幼儿有价值、有意义的课程内容很难产生。

通过以上案例和反思,我们再次审视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幼儿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往我们的资源是为教师的“教”服务,即从课程目标出发,到选择课程资源,再到形成课程内容,最后获得幼儿发展,是线性作用模式。如今,我们认为课程资源不应仅仅是为教师完成教育目标服务的工具,而应成为教师发现幼儿兴趣和需要、支持幼儿实现想法、生成支持幼儿发展的课程内容的桥梁。教师应先看见幼儿,支持幼儿与课程资源建立联系和深入互动,进而生成课程内容。

儿童视角下幼儿园课程资源利用的新实践

通过对课程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识到,教师只有真正看见幼儿,才能发现课程资源。教师应在支持幼儿实现其活动想法与愿望的过程中,将课程资源积极调动和整合起来。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颁布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加关注儿童为本的教育过程质量,促进每名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一)看见幼儿,从关注资源到关注幼儿

当明确了教师“看不见”资源的根本原因是“看不见”“听不懂”幼儿后,我们通过多元化倾听的方式收集幼儿声音,了解幼儿。这里的看见幼儿是指既要看见全体幼儿,又要看见每一名幼儿。每名幼儿的个性特点、家庭背景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他们来到幼儿园之后,感兴趣的事情、关注的话题也存在个性化的差异,教师应如何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兴趣呢?我们尝试以下做法。

我们借助视频拍摄、撰写视听观察记录表、班级问题墙等方式,帮助教师还原真实对话场景,关注同一情境下不同幼儿的声音与表达,客观、全面、详实地搜集每名幼儿真实的声音,捕捉他们不同的兴趣点,通过儿童的眼睛审视“课程资源”及背后的发展价值。

例如,在幼儿园建园120周年来临之际,中一班的马老师每天带班之余均会来到幼儿园本址(目前幼儿园分为双秀分址、裕西分址、本址三个园址)参与园庆启动会筹备工作。班级小朋友非常关心“马老师去哪儿了”,向其他老师了解情况后,他们对本址产生了诸多好奇:本址在哪里?本址和双秀址的玩具一样吗?那里有多少班级和老师呢?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想去本址看一看的兴趣和愿望。究竟可不可以去本址看一看呢?为了支持孩子们的探访兴趣,班级教师邀请园长和教学干部走进班级与幼儿一起对话。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参观愿望以及想要了解的问题,园长和教学干部收集好孩子们的问题后,通过班子会研讨、协调场地、前后勤老师对接餐食、和家长沟通走访等,支持孩子将想法变成现实。在和孩子们多次讨论后,最终形成本址开放日,双秀园的孩子可以到本址进行走访体验,一系列有趣故事由此产生了。

(二)赋权赋能,从寻找资源走向多元支持

在线性的课程资源利用模式下,教师花费诸多精力寻找、筛选和转化课程资源,忽略了幼儿兴趣和发展的真正需要,继而导致活动开展“虎头蛇尾”。因此,除了要“看见”和“听清”每一位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外,我们更要为幼儿赋能赋权,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是其自身生活的专家。教师从教育者转变为陪伴者、观察者、支持者,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巧妙而充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游戏、兴趣和发展之间搭建起桥梁。

比如,2023年5月,裕西本址的食堂班收到了大一班幼儿一封特别的来信。食堂师傅们拆开信件,映入眼帘的是孩子们画的一个不太开心的小朋友的形象,还有一块块像肉一样的食物,旁边有老师帮忙写的一段话:“亲爱的食堂叔叔,今天的羊肉有点肥,可以瘦一点吗?”食堂师傅第一时间表达出尽最大努力去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于是,他们来到大一班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了他们对羊肉以及其他食品的意见,然后和后勤组长、保健医一起商量,给羊减“肥”,还悄悄在羊肉食谱中添加了胡萝卜,让羊肉的味道变得更加清甜。果然,改变后的红烧羊肉成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菜。孩子们还陆续开展了优化幼儿园食谱的相关活动,大家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园所设立了幼儿园信箱和“幼儿信件回复日”,鼓励幼儿根据日常需要走进办公区与管理者沟通。针对孩子们提出的意见,园长和干部定期回复,让小朋友们提出的希望与建议得到回应,做到真正倾听幼儿声音、实现幼儿园管理上的赋权。

园本课程资源应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表达,放权赋能,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支持和回应,我们不再就资源而谈资源,而是依据幼儿的需求利用资源,让幼儿在与其充分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本文原文发表在《学前教育》2024年第1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