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近日在湖北省武汉市顺利召开。本次年会以"中药安全性研究新技术与应用"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18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中药安全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
本次年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南民族大学承办。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理瀹讲坛"。
开幕式致辞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王国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纪委书记常鹏飞,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义,湖北省毒理学会理事长刘家发,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主任委员梁爱华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方德斌主持开幕式。
王国辰副会长在致辞中强调了中药安全性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中药安全性研究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他希望分会能够加强剖析,明晰新思路、新方向,以解决临床应用和企业生产问题为契机,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联合政产学力量协同攻关,确保药品安全性经得住市场检验和百姓认可。
常鹏飞书记表示,中药毒理学和安全性研究意义重大,充分保障中医药的安全性既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对中药用药质量的要求。他强调,要把中药的潜在风险、发生机制、风险物质和风险防控方法讲清楚、说明白,这对于提升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推动中药国际化具有深远意义。
梁爱华主任委员在致辞中回顾了我国中药毒理学和安全性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她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但中医药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通过产学研结合,多学科参与,将中医药理论、中药用药特色和现代先进技术有机融合,共同解决中药安全领域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
专家学术报告
会议期间,多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高月教授分享了《中药安全性研究新技术与应用》的报告,分析了中药安全性及"有毒"中药研究现状,并介绍了国际药物毒性研究的最新方法和策略。
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教授作了题为《中医证的特征与中药研究》的报告,阐述了"整体观念"在中医思维中的核心地位,明确了"证"的概念及其与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病理状态的相关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陈乃宏教授详细介绍了《天麻活性成分抗帕金森病作用及机制研究》,从合成路线、质量控制、制剂工艺、安全评价、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评价及机制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天麻及其有效成分在治疗帕金森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深圳大学医学部程永现教授探讨了《治则治法跨维度助力中药功效关联物质识别》,从医药融合的角度,以纤维化疑难病种为例,分享了树脂类中药、灵芝类中药和昆虫类中药的研究策略。
内蒙古医科大学乌兰教授介绍了《蒙医五疗温针流派挖掘传承发展创新》,系统回顾了蒙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并详细介绍了蒙医五疗、蒙医五疗流派及其传承脉络、学科发展、研究科学成果、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魏玮教授提出了《脑肠同调理论的建立与实践》,阐述了"脑肠同调"作为现代中医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云南中医药大学熊磊教授分享了《以毒为能 减毒增效——儿科用药安全考略》,强调了儿童用药安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通过药物合理配伍、加工炮制、对证用药等途径提高毒性中药安全性的策略。
南京中医药大学陆茵教授报告了《辣椒素影响肠道微生物结构增加肿瘤转移风险》的研究发现,揭示了辣椒素对肠道微生物组成及丰度的影响,以及菌群移位现象对肠道及肝脏肿瘤发生发展的潜在促进作用。
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孙蓉教授探讨了《基于AI和多组学策略的中药效毒整合研究》,强调了中药安全风险科学发现与精准控制的重要性。
浙江中医药大学曹岗教授分享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中药炮制生物学机制研究》,提出了通过大数据整合分析系统构建"中药炮制—关键微生物—宿主基因—宿主反应—宿主代谢"体系的创新思路。
梁爱华主任委员还作了《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的报告,指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以类过敏反应为主,强调了在新药研发中重视类过敏反应评价的重要性。
分论坛交流
此外,在分会场"民族医药论坛"和"青年论坛"中,21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药药理、毒理方面的专家开展了学术报告交流。
会议意义
本次年会围绕中药安全性研究新技术与应用、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中药毒性认知创新与安全精准用药、中药毒理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与应用、中成药药物警戒指南的制订、中药毒性物质发现与确证的毒理学实践等展开讨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对促进学科发展、保障中药临床用药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