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特有物种黔金丝猴数量增至850只
全球特有物种黔金丝猴数量增至850只
2024年9月,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从贵州梵净山传来:经过持续的保护努力,黔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已增至850只左右。这一消息不仅为科研人员和保护工作者带来了信心,也让全世界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人们看到了希望。黔金丝猴,这个被誉为“地球独生子”的珍稀物种,正逐渐走出灭绝的阴影。
什么是黔金丝猴?
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是全球唯一的特有种群,仅分布在贵州梵净山,现存数量约850只,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黔金丝猴属于灵长目猴科,体长约70厘米,尾长与体长相等或更长。它们的毛色独特,背部呈灰黑色,肩部有白色毛区,面部蓝色,鼻孔上翘,因此又被称为“仰鼻猴”。
黔金丝猴栖息于海拔1400-2100米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叶、叶芽、花芽、果实和种子等,偶尔也会捕食昆虫和鸟蛋。它们具有较强的攀援能力,能在密林中灵活穿梭,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
“地球独生子”的由来
黔金丝猴的发现历程充满了曲折。1903年,英国人亨利·布列里在梵净山猎人手中获得了一张猴子皮张,这张以灰色为主、杂有金黄色和白色的皮张引起了英国动物学家奥菲尔德·托马斯的注意。他将其命名为布列里仰鼻猴,即黔金丝猴。然而,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黔金丝猴的消息一度消失,直到1963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彭鸿绶等人在梵净山重新发现其踪迹。
科学研究揭示的惊人真相
2023年,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关于金丝猴物种形成机制的重要研究。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事实:黔金丝猴是由川金丝猴祖先群和滇金丝猴/缅甸金丝猴祖先群在约187万年前通过杂交事件产生的。黔金丝猴基因组中约70%的遗传组分来自川金丝猴祖先群,30%来自滇金丝猴/缅甸金丝猴祖先群。这种独特的杂交起源解释了黔金丝猴特有的黑灰色与金黄色“马赛克式”镶嵌毛色。
濒危的“地球独生子”
尽管黔金丝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其生存状况仍不容乐观。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面积达419平方公里,但真正适合黔金丝猴生存的区域仅占16.6%,约为69.6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保护区内的道路、商店和缆车等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压缩了黔金丝猴的栖息地。目前,适合栖息地已被分割为两个孤立区域,北部41.1平方公里,南部28.5平方公里,而南部地区已无黔金丝猴分布。
保护行动与未来展望
面对黔金丝猴的生存危机,中国政府和科研机构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1986年,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致力于保护这一珍稀物种。近年来,铜仁市实施了多项保护工程,包括生态移民搬迁、人工商品林赎买、建设科研基地和生态廊道等。同时,保护区构建了“天+空+地+人”相结合的动态保护网络,加密栖息地日常巡护监测。
在科研方面,黔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加快建设,人工繁育技术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以来,通过持续的本底资源调查,科研人员掌握了黔金丝猴的种群动态,为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2022年,黔金丝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这进一步推动了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黔金丝猴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但随着保护意识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地球独生子”将重新焕发生机,继续在梵净山的密林中繁衍生息,为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增添一抹独特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