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深圳: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历史见证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36:5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深圳: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历史见证

深圳,这座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现代化都市,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和创新活力闻名于世。然而,在这座年轻城市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大鹏所城的古城墙到南头古城的沧桑遗迹,从盐田中英街的历史见证到赤湾天后庙的香火鼎盛,深圳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同一部部鲜活的史书,诉说着这座城市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华丽转身。

01

大鹏所城:深圳的“文化之根”

大鹏所城,全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城”,位于深圳大鹏新区鹏城村,是深圳别称“鹏城”的起源。这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的古城,占地约10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重要的海防军事要塞。大鹏所城在抗击葡萄牙、倭寇和英殖民主义者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岭南第一所城”。

走进大鹏所城,仿佛穿越回了600多年前的明清时代。古城墙、城门、古迹建筑保存完好,街道两旁的明清风格房屋错落有致。赖恩爵“振威将军第”、刘起龙“将军第”等府第式建筑,以及侯王庙、天后宫、赵公祠、参将署等古迹,无不诉说着昔日的辉煌。2001年,大鹏所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4年被评为“深圳八景”之首,2016年被评为“深圳十大文化名片”之一。

02

南头古城:深圳的城市原点

南头古城,又称“新安故城”,自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设置东官郡起,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作为深圳特区成立前宝安县政府所在地,南头古城被誉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和“港澳源头”,是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

现存的南头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历经数百年沧桑。古城墙、城门楼等古迹虽经修复,但仍保留着历史的厚重感。城内的关帝庙、新安县衙、东莞会馆、报德祠、信国公文氏祠等建筑,虽然多为仿建,但依然展现了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近年来,南头古城经过改造,融入了现代艺术和文化元素,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地,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03

盐田中英街:近代史的见证者

盐田中英街,位于深圳盐田区沙头角镇,是一条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街道。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抗争,也记录了深圳从边陲小镇到繁华都市的蜕变。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败后,英国依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在沙头角河床划界。1905年,港英政府在港深边境竖立了20块界碑,其中第1至8号界碑分布在中英街。这条街道曾是“东方和平市场”,约1830年开辟墟市时就已热闹非凡。中英街不仅是深港两地居民的商贸通道,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如今,中英街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04

赤湾天后庙:妈祖文化的传承

赤湾天后庙,又称天后宫,位于深圳南山区赤湾半岛,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天后,即天妃、妈祖,原形为北宋初年的福建湄洲女子林默,因在海上冒险救人而死,后升天为海上女神,历代王朝皆有敕封。赤湾天后庙传说建于宋代末年,天后庙明代已是赤湾一景,清代成为“新安八景”之一,是中国海神文化的重要遗产。

赤湾天后庙历经数百年沧桑,见证了深圳的海洋文化发展。庙内香火鼎盛,每年的妈祖诞辰和重大节日,都会吸引大量善男信女前来祈福。天后庙不仅是深圳人祈求平安的重要场所,也是妈祖文化在岭南地区传播的重要节点。

05

沙井蚝壳屋:岭南建筑的瑰宝

沙井蚝壳屋,位于深圳宝安区沙井街道步涌社区,是岭南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蚝壳屋始建于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是深圳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蚝壳屋。宝安地区有千年养蚝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养蚝的地区之一。

蚝壳屋的墙体由蚝壳砌造而成,外露的蚝壳如鱼鳞般镶嵌,发出耀眼的银光。这种建筑不仅体现了岭南地区的海洋文化特色,也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蚝壳屋冬暖夏凉,具有良好的隔音和防火性能,是岭南建筑文化的瑰宝。

06

赤湾左炮台:海防历史的见证

赤湾左炮台,位于深圳南山区赤湾半岛的鹰嘴山顶,海拔170米。炮台始建于康熙年间,是清朝海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赤湾左炮台在抵御外敌入侵的历次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海防斗争。

站在炮台上,整个赤湾半岛尽收眼底。炮台的遗址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赤湾左炮台不仅是深圳海防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遗迹。

07

大鹿湾海域界碑:海域主权的见证

大鹿湾海域界碑,位于深圳大鹏半岛南部的大鹿湾海边,是1902年竖立的清英大鹏湾海域界碑。这块界碑是深圳发现的唯一一块界定海域权属的界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界碑的发现,为研究深圳乃至中国近代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租借地的变迁,也提醒着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大鹿湾海域界碑不仅是深圳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物证。

08

南山大铲岛:百年海关的见证

南山大铲岛,位于深圳南山区蛇口西面的前海湾海面,是深圳第二大岛。大铲岛因形状似铲而得名,与邻近的小铲岛和孖洲岛合称“大小铲岛”。大铲岛在清朝至中华民国时期设有海关,是防范英军突袭的重要海防据点。

大铲岛的海关遗址,见证了深圳的海上贸易历史。虽然历经沧桑,但岛上仍保留着一些历史遗迹,成为研究深圳近代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09

鲨鱼涌古港:昔日繁华的渔港

鲨鱼涌古港,位于深圳大鹏新区,是明代惠州、东莞、宝安三地最大最旺的港口,被誉为“小北京”。古港街道两旁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见证了深圳的海洋贸易历史。

虽然如今的鲨鱼涌已不复往日繁华,但这些残存的古建筑,依然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它们是深圳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变迁的重要见证,也是岭南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内伶仃岛:海岛上的历史印记

内伶仃岛,位于深圳南山区蛇口半岛以南的伶仃洋上,是深圳的海岛之一。内伶仃岛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明万历刻本《苍梧总督军门志·全广海图》中,是珠江口一片布满零星岛山的海区。内伶仃岛不仅风景优美,还保留着一些历史遗迹,见证了深圳的海岛文化。

深圳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这座城市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华丽转身。这些遗迹不仅展示了深圳的历史底蕴,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深圳人始终铭记历史,传承文化,让这座城市在创新与传统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