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爆火背后:年轻人的创造力与社交新语言
“抽象”爆火背后:年轻人的创造力与社交新语言
**"抽象",这个2024年的年度关键词,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年轻人的生活。从社交平台上的"迷惑行为大赏",到各种出人意料的"抽象"文案,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抽象"的流行:一种创造力的展现
在某社交平台上,2024年关于"抽象"的笔记超过1000万条,阅读量是去年的7.2倍;平台社区内"玩抽象"的评论数量超1.6亿条,是2023年的102倍。这一现象背后,是年轻人对跳出常规、展现创造力的渴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龙从传播学和幽默研究的角度解释了这种现象:当实际发生的情况与预期不一致时,便会引发人们的关注。如果人们找到违背预期的合理解释,或者意识到这种违背是有意为之的幽默,则会产生愉悦感。
在历史专业大学生蔡昊良看来,"玩抽象"就是一种创作和表达,"在网上看到有趣的东西,就想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理解,把它变得更多样、更有趣"。这个再创作的过程让他觉得,"玩抽象"和艺术有着一些相似性——都是源于生活,体现了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又与生活有些距离。
"抽象"的生活态度:化解压力的良方
在设计行业工作的李尤认为,"玩抽象"是一种生活态度。当"抽象"成为一种风潮后,她开始思考,自己"玩抽象"不只是个性使然,还是以幽默风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最开始抽象只是我化解尴尬的巧妙方式,后来抽象已经成了我的生活态度。"
资深心理咨询师刘婷分析,年轻人用"玩抽象"的方式应对现代社会的焦虑、压力和挑战,在心理上是一种积极的转化。"人与世界相处时都需要穿一层心理外衣,调整自己应对环境的方式,而幽默是一种很高级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抒发的方式。"
"抽象"的社交功能:同频共振的桥梁
年轻人喜欢"玩抽象",也是通过这种方式与朋友"同频共振"。蔡昊良每次在社交媒体发"抽象"文案,都期待朋友们的反馈和互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人一起陪我'玩抽象',太好了。"
对李尤来说,"玩抽象"也是一种确认自己是否能接受某个人成为朋友的方式。"有些人的边界感很强,无法接受别人'玩抽象',而那些既能理解'抽象'又喜欢'玩抽象'的人,才是能够与我形成深度连接的人。"
结语
"抽象"包容的,终究是一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年轻人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展现独特的个性,同时又能够相互理解和接纳。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抽象’背后的我们,有自由的表达方式,有独立坚定的价值观和逻辑体系,是一个个性格各异又充满生命力的灵魂。"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青年报